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至元元年(1264)两者合并,建翰林学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至元八年升从二品。至元二十年与集贤院合并为翰林国史集贤院。至元二十二年与集贤院分立,复为翰林国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庆元年(1312)升从一品。翰林国史院主要...
元大都城建成后,翰林国史院院址仍屡有变迁,直到元文宗时期,才最终定在北中书省之旧署。清人于敏中等纂修《日下旧闻考》作出如下阐述:“元之翰林国史院屡经迁徙,至顺间赐居北中书省旧署……自后遂为定制。其地在凤池坊北,钟楼之西。”今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得以一窥翰林国史院...
历史官职> 国史院 官署名。掌修国史。宋初于门下省置编修院掌修国史,事毕即罢。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每修前朝国史则置。哲宗元祐五年(1090)置,隶门下省,绍圣二年(1095) 改隶秘书省。南宋时,每置即以宰相提举。其属有修撰、同修撰、检讨、编修等,皆以他官兼充。辽朝属南面朝官,设监修国史、...
历史知识> 国史院 官署名。掌修国史。宋初于门下省置编修院掌修国史,事毕即罢。元丰改制后,每修前朝国史则置。元祐五年(1090)置,隶门下省,绍圣二年(1095)改隶秘书省。南宋时,每置即以宰相提举。其属有修撰、同修撰、检讨、编修等,皆以他官兼充。辽代属南面朝官,设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
二年,以翰林院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十五年,沿用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成为内阁制度的延续。 清朝疆域 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进讲...
秦观,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总有人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在1087年至1093年间,秦观因遭人构陷而两次被贬,但每次都能因他人的举荐而升迁,甚至一度成为国史院编修官。🏛️ 当时,国史院有四大才子,分别是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他们并列史馆,被誉为“苏门四学士”。而秦观更是备受皇帝恩宠,几乎达到了“日有...
是专门为皇帝记录历史的官员,明清朝时应该是官拜二品或以上。大家知道古代皇帝会天天上朝,而上朝必须有一位史官在旁记载谈话,写入史册。最重要的是,此官不得参与政事,必须对政事如实报道,所以在康熙以后,此官比一品官员还要受保护,比一品官员还要大,为的就是保护历史,不让任何人修改历史!
辽朝翰林院官员在草拟书诏、参谋议政之外,有兼任国史院官职修史的事例,且辽朝翰林院内官员兼任国史院官职者较前代有所增加。但是从修史职掌来看,国史院长官主要由枢密院和中书省长官兼任,国史院中翰林院官员兼任史官者不占主导地位,翰林院与国史院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关键词:翰林院;国史院;辽朝中图分类... ...
掌修国史。金设此官署,其官有监修国史,掌监修国史事;修国史,掌修国史,判院事;同修国史二员;编修官,正八品,女直(真)汉人各四员。见《金史·百官一·国史院》,参看“国史馆”条。元代设翰林兼国史院,秩正二品。 至元元年始置,二十年与集贤院合并,称翰林国史集贤院,二十二年又分开。有编修官十员,正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