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四照用是禅宗临济宗的重要教义和教学方法。有两种说法:(1)据《人天眼目》卷一,“照”指对客体的认识,“用”指对主体的认识。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不同教授方法,旨在“破除”那种视主客体均为实有的世俗观点。一、“先照后用”,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以客体为实有的观点;二、“...
这四句问答的意思是:先空心未空境,次空境未空心,再次心境全空,最后由俱空到心境寂然。这一段内容,禅宗史上称为“ 四料拣”。“料”为核计、度量之 意,“拣”为拣别、选择之意。与“四料拣”相应,类似的施设为“四照用”,两者通常同时运用,互为补充。“照”是指观照、打量;“用”是指作用,特...
四照用 摘自:佛学大词典 又作临济四照用。为临济宗用语,可释为二义。(一)据人天眼目卷一载,照,指对客体之认识;用,指对主体之认识。系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之不同认识,所采取不同之教授方法,旨在破除视主体、客体为实有之世俗观点。(一)先照后用,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以客体为实有之观点。(二)先用后照,...
四照用..径山杲云:“ 若也先照后用,则瞎一切人眼。若也先用后照,则开一切人眼。若也照用同时,则半瞎半开。若也照用不同时,则全开全瞎。此四则语,有一则有宾无主,有一则有主无宾,有一则宾主俱无,有一则全具宾主。即
历史知识> 四照用 佛教名词。禅宗临济宗用语。“照”为对客体的认识;“用”为对主体的认识。根据学人对主客体的不同认识而进行说教的四种方式。对“我执”淡薄、“法执”严重的人,应使其先破“法执”,再破“我执”,称“先照后用”;反之,称“先用后照”。对坚持“我”、“法”二执的人,必须二执俱破,...
临济“四料简”、 “四照用”的根 本目的也要断除众生的“二执”,使众生成就菩提智慧。 对于二:障的关系,《成唯识论》卷九说:“烦恼障中,此障必 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 道用,有胜有劣,断或前后”, 这是说,烦恼障中必然有所知障, 因为烦恼障必定以这所知障...
二)再看“四照用”。明本《临济录》记载:“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吸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问未举已前,撩起便行...
第七十四节 四料拣、四喝、四宾主、四照用 一、四料拣 临济曰: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济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曰:王令已行天下徧,将军塞外绝烟尘。问:如何是人境俱夺?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临济一日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合泥,接物应机。若是有过量人,向未举时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注:以下偈颂为慈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