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和阗玉、羊脂玉嘎拉哈则纯粹作为名贵的佩饰,彰显着佩戴者的身份、财富与地位。 玉质嘎拉哈始于辽代,辽墓出土玉器中有玉嘎拉哈,辽代的一部分铜质、玉质“嘎拉哈”常在中央穿孔,便于佩带。及至金代,又出现了水晶、白玉、玛瑙制成的嘎拉哈,仿制羊或狍子的髌骨,多数中间穿孔,可随身佩带,类似汉族的童子玉坠,长年佩带,寓意...
嘎拉哈被人类认识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里曾发现单独摆放的动物髌骨,可推测原始人类对于这种形状奇特骨骼已经具备特别的单独摘取,加以应用的功能设置。上次我们已经系统阐述过嘎拉哈的相关文本与图片资料,也按照功能价值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游戏器具,第二类,情感信物,第三类,占卜灵物,...
一般是四个嘎拉哈和一只口袋配合,几个小女孩就可以尽情地玩儿了。玩法是先把口袋高高抛起,再用抛口袋的那只手迅速抓起嘎拉哈翻动,然后再接住落下的口袋,以翻动的嘎拉哈最终的哪一个面朝上来计分,不同的面、不同的组合有着不同的分数,这样来分出输赢。由于深受女孩子喜欢,所以嘎拉哈成了抢手的东西。不过...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嘎拉哈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 现代达斡尔族狍骨“嘎拉哈”佳木斯博物馆藏 染色嘎拉哈与子儿沙包 本来藏品中的嘎拉哈也在本版块之中一并呈现,只是由于总图片数已经超过五百上限,无法发布,所以只能忍痛别作一集,作为系列的下篇,不日发布,敬请期待。(未完待续)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 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
🐎 嘎拉哈:游牧民族的文化瑰宝 🏺 辽金时期的白玉嘎拉哈,尺寸为3.9/2.6/2.0厘米,重达32.2克。嘎拉哈,作为辽金游牧民族对膝盖骨的独特称呼,最初是使用动物的膑骨制作而成的玩具或棋子。后来,人们模仿其形状,用金属或玉石制作出了现代的“嘎拉哈”,它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演变成为一种避邪祈福的吉祥佩饰。
1、女性游戏 歘嘎拉哈 嘎拉哈在现在的很多地区仍旧是一种女性主导的游戏器具,北方很多地区妇女们平时没有时间玩,过年时就集中玩耍嘎拉哈过瘾。《满洲源流考》在记载嘎拉哈玩法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本游戏为女性游戏:"一手摊掷承空上下各取之,以不动局上者为工,妇女多能之,非男子事也。”流传甚广的东北“十大怪”...
嘎拉哈 嘎拉哈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达斡尔语“嘎尔出哈”的汉语音译,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学名为“髌骨”,原指兽类或畜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的拐踝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等动物。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小面...
卜骨嘎拉哈 烽火玫瑰资料 作为嘎啦哈本身,由于与占卜有着非常紧密神秘的长期关联。羊髀石本身也就具有了辟邪的作用,比如,狼髀石就在草原上被小孩子佩带,起到驱邪、镇魇、定神的作用。而羊髀石,在新疆地区,不仅是儿童用来游戏,大人用来赌博,据说巫师也曾经用来占卜。哈萨克族的萨满法师也有“用羊拐骨占卜,用...
东北话嘎拉哈是形容把腿打折的意思,东北话嘎拉哈的本意是指动物膝盖的一块骨头。东北话,即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黑龙江和吉林以及蒙东的东北官话接近普通话,口音轻,而靠近吉林的辽宁北部则部分地区口音腔调比较重,是不少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