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对隶书的认知深受唐隶的影响,多将蔡邕和晋唐隶书作为取法对象,直至清初仍将唐隶奉为圭臬,给予较高的评价,但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取法汉碑成为清人的共识,开始尊汉卑唐,唐隶又为清人所诟病。以历史的维度纵向来看,唐隶上不及汉隶,对汉隶古法继承不足,下对清隶复兴的作用有限,尽管清隶难以...
《苗挺墓志》,其完整全称为《唐故苗府君墓志铭并序》,该墓志以其墓主人苗挺之名命名,字体为隶书风格,是唐代比较少见的隶书墓志作品之一。墓志作为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品,记录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史料价值。同时,墓志的一些信息,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丧葬习俗,因此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以及书...
汉代隶书变化多端,纯出自然,一碑有一碑的特色,而唐隶则较为规范,与唐楷一样法度森严。但唐隶线条富有质感,方整之中流露出一种光泽丰丽的美,这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又是汉隶所不及的。唐隶笔画之中虽然时露楷意,这是楷书通行时代自然的反映,从审美上来讲,给隶书增加了新的意趣,这也影响到了后代隶书的...
区别唐隶与清隶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取法不一样,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这可以从清代的书学论著中找到答案。 清魏锡曾在《书学绪闻》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一条学书道路,其说“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残篆十字,唐李阳冰《三坟记》,隶取汉《礼器...
唐隶和汉隶的主要区别如下:取法来源不同:唐隶:不是取法汉碑,而是用楷法作隶书。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不能取法篆书以丰富隶书之趣,这主要是时代风气所致。汉隶:真正确立和完善于汉代,是中国文字史上古体与今体的分水岭。汉代隶书可分为两类,一是八分,用篆笔作汉隶;二是汉隶(...
唐隶与汉隶的主要区别如下:一、取法来源与风格差异 唐隶:唐隶并不是直接取法汉代碑刻,而是采用了楷书的笔法来书写隶书。这种风格的转变导致唐隶在字形和笔画上与汉隶存在较大差异。唐代擅隶的代表书家多不通《说文》,因此他们的隶书作品往往缺乏篆书的韵味和丰富性,更多呈现出楷书的影子。汉隶:汉隶...
区别唐隶与清隶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取法不一样,唐人隶书以楷法书之。清代的隶书取法汉碑,这可以从清代的书学论著中找到答案。 清魏锡曾在《书学绪闻》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一条学书道路,其说“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残篆十字,唐李阳冰《三坟记》,隶取汉...
碑文通篇为八分隶书,是唐隶的代表作之一,其雄强之势,婉润之体,端庄之态,为隶书开拓了一种新的面貌。《述书赋》盛赞曰:“开元应乾,神赋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风,笔为海而吞鲸。”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集》中称:“虽小变法而婉缛雄逸,有飞动之势”、“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
唐隶和汉隶,这是两个概念。说到唐隶和汉隶的区别,是两种隶书的写法。唐朝的隶书从汉隶来,但是结合了唐楷笔法,尤其在结体上没了隶书应有的“趣味”,更趋向于“板正”,只留有一些传统的汉隶特征用笔。其实想知道唐隶为何不如汉隶,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拙”“古”“庙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