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大名相,又称唐代四大贤相,是指: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1. 房玄龄:早年经历:房玄龄,出生于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自幼聪慧,才华横溢,通晓经史,书法与文采均为一绝。十八岁时,他便在州里中举,成为进士,随后被任命为羽骑尉。在渭北,他投身于李世民的麾下,成为其得力谋士,运筹帷幄,...
在唐玄宗亲政后,姚崇又提出了十项重要建议,为新政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他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姚崇的卓越政绩和无私奉献赢得了朝廷和民众的广泛赞誉。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这充分彰显了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卓越成就。5、张说 张说,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在...
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初唐名相、外戚,杰出的政治家、法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北魏上党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平原县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之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唐朝文德皇后长孙氏之兄,唐朝薛国公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堂侄。长孙无忌出身河南长孙氏,自幼丧父,得到舅父高...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深知治国之道。他在位期间,积极吸纳人才,魏征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宰相之一。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常常对李世民提出忠恳的建议,帮助他修正错误。两人之间的“君臣之道”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范例。魏征的名言“善者,若水;君子,若舟”体现了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他强调,君主应...
唐朝名相裴度,将相全才,辅佐四朝,却屡遭排挤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宪宗时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裴度数度出将拜相,屡遭朝臣中伤。01、高中进士,步入仕途 裴度出身世宦名族“河东裴氏”中的东眷裴氏,祖父裴...
政绩显赫,在任宰相期间,为唐朝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死后追为文昌右相。姚崇 姚崇生于公元651年死于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姚崇在二十岁时,以孝敬皇帝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姚崇这人是能文能武,经历了唐朝3个朝代,并且三个朝代都在任官,两朝为宰相,任兵部尚书。唐中宗就是他拥护其上位的,...
盘点唐朝六大名相,实力排在第二位的,正是杜如晦。杜如晦出身于京兆杜氏,他在隋朝时期便已开始担任官职。公元617年,李世民父子发动兵变,攻入长安,杜如晦作为秦王府的参军,被视为亲信。然而,李建成见秦王府人才济济,便建议李渊将众人调离。房玄龄深知杜如晦的才华,因此劝说李世民务必留下此人。杜如晦果然...
杨绾(718年-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唐玄宗主持的制科考试,名列第一,迁右拾遗。安史之乱后,前往唐肃宗所在的灵武,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