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咚咚喹,湖南省龙山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家族咚咚喹起源于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演变为能吹两个音的鸟哨,最后终于形成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咚咚喹发声清脆明快,打音、颤音兼备,由模拟鸟语虫鸣、风吹泉流之声而形成...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地理·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吹管乐器——咚咚喹 选集 更多 《地理·中国》 20241115 钱塘江畔8 《地理·中国》 20241114 钱塘江畔7 《地理·中国》 20241113 钱塘江畔6 《地理·中国》 20241112 钱塘江畔5 《地理·中国》 20241111 钱塘江畔4 ...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风华国乐]《咚咚喹》 演奏:胡美玲民族吹管乐团 选集 更多 《风华国乐》 20241031 《风华国乐》 20241030 《风华国乐》 20241029 《风华国乐》 20241028 《风华国乐》 20241027 《风华国乐》 20241026 《风华国乐》 20241025 ...
“咚咚喹”,亦称“呆呆哩”,土家语称“早古得”,是用细竹做成的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从无人知晓,到争相购买,土家姑娘田剑英用手中的细竹开启了土家文化传承之路。田剑英,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靛房镇万龙村,说土家话,唱土家歌,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家姑娘。“从前,土家族是大众眼里的‘土包子...
“咚咚喹”是土家族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湖南西部土家族聚居的广大地区。从1994年5月在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它应当起源于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演变为能吹两个音的鸟哨,最后终于形成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
咚咚喹: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用小山竹制成的吹奏乐器,长度为一根竹筷长,管上开三至四个孔,竖吹,可单独演奏乐器 ,也可为民歌伴奏,音色柔和悦耳。 我要评论 如要发言,请先 登录 | 快速注册 添加表情 还没有用户发言,发布第一条!周丹声乐艺术工作室 60粉丝 + 关注站内信 咚咚喹(快乐阳光原唱:王紫晴) 00...
该标准的发布是土家族“咚咚喹”非遗传承划时代的里程碑事件,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传承标准化的新探索。该标准由龙山县土家姑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湘西州音乐家协会、吉首大学、龙山县委宣传部等单位起草,由国家级土家文化传承人田隆信和州级土家文化传承人田剑英、彭继蓉等人主编。该标准规定了“咚咚喹”通用...
咚咚喹,准确读音应为“咚咚亏”,有的地方又有“呼里”、“呆呆嘟”、“呆呆哩”等称,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竖吹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故深受土家族妇女、儿童的喜爱。
器乐演奏《木叶咚咚喹》 【木叶咚咚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关于咚咚喹的起源,恩施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四处抓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也被抓走了,身怀有孕的妻子每日登山北望,信手扯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唤丈夫“咚咚”归来。咚咚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以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