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 hé liú chái sā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 hé liú chái sāng ] 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诗。此诗赞美了好友刘程之回归自然、耕织自足的生活态度,流露了作者安于隐遁、不慕名利的情趣。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大家还在搜 和刘柴桑...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列子·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刘柴桑:据《莲社高贤传》,真名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初任某官府参军,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4-87 ...
1 “刘柴桑”,柴桑令刘遗民也。《广弘明集》卷二七慧远《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注:“彭城刘遗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县令。值庐山灵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门释慧远可以服膺。丁母忧,去职入山,遂有终焉之志。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闲处,安贫不营货利。是时闲退之士轻...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 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 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 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 说是“和...
和刘柴桑 首页>汉语词典 《和刘柴桑》 词语和刘柴桑 拼音hé liú chái sāng注音ㄏㄜˊㄌㄧㄡˊㄔㄞˊㄙㄤ 解释何不与友人结伴更多:https://www.bmcx.com/,独身隐居的理由。 其它“和”字典“刘”字典“柴”字典“桑”字典 “和刘柴桑”成语接龙...
陶渊明《和刘柴桑》原文与赏析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己就治,新畴复应畬。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注〕 畬...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