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活幼心书》卷下。具有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之功效。主治小儿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组成 人参(去芦)、白扁豆(炒,去壳)、白茯苓(去皮)、川芎、缩砂仁、香附子、半夏(汤浸,煮透,锉,焙干)、...
【摘录】 《局方》卷十 《活幼心书》卷下:和中散 【处方】 人参(去芦)1两,白扁豆(炒,去壳)1两,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缩砂仁1两,香附子1两,半夏(汤浸,煮透,锉,焙干)1两,甘草1两,肉豆蔻7钱,诃子(去核)7钱。 【功效与作用】 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主小...
和中散的药方 组成 厚朴(去皮、姜炙)六两,白术三两,乾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制法】 上为末。 和中散的功效 主治 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途用量】 每服一钱,水八分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 Notes for 和中散 【摘录】 《...
和中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准绳·幼科》卷四。具有除痰,理气,止呕之功效。主治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 组成 厚朴(姜汁制炒)一钱半,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干姜(炮)、甘草(炙)各六分。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和中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准绳·幼科》卷四。具有除痰,理气,止呕之功效。主治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组成 厚朴(姜汁制炒)一钱半,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干姜(炮)、甘草(炙)各六分。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用 除痰,理气,止呕。主治 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疮...
和中散,中医方剂名。出自《阎氏小儿方论》。具有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之功效。主治小儿腹痛吐泻,烦渴厌食。组成 人参(切,去须,焙)、白茯苓、白术、甘草(锉,炒)、干葛(锉)、黄芪(切,焙)、白扁豆(炒)、藿香叶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干枣二个(去核),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
北京衡愈堂和中散,就是推广古法中医最积极的机构之一。衡愈堂和中散是香港黄元御中医研究院在内地的分支机构和对外窗口,汇聚台湾、香港、内地数十位中医名家,不为世俗所动,坚守传统中医原汁原味本色,沿袭几千年来的传统手法,不断发掘散落民间的秘方验方,弘扬乾隆御医黄元御“五脏平衡疗法”,用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康复...
《局方》卷十:和中散 组成 厚朴(去皮,姜炙)6两,白术3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 制备 上为末。 用法 和中汤(《医统》卷八十九)。 功用 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出处 《局方》卷十 《活幼心书》卷下:和中散 组成 人参(去芦)1两,白扁豆(炒,去壳)1两,...
固脾和中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幼科释谜》卷六。具有和胃,止吐泻,定烦渴,止腹痛之功效。主治小儿脾胃素弱,复伤生冷,致伤食泻,大便不聚而泻,或因母食生冷肥腻而作泻,面唇俱白,泻稀而少,或如败卵臭,身形瘦黄者。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葛根、炙草、扁豆、藿香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