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姬林(?—公元前697年),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 (1)继承君位 周桓王姬林,姬姓,名林,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大臣们因太子姬泄父早逝,于是拥立姬泄父之...
周幽王死后,申、鲁、许等诸侯在申国拥立废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而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父姬余臣在西虢[guó]国君主虢公翰的拥立下,于携地(位于西周首都镐京[hào]附近)继位为周天子,即周携王,周朝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 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经过几次战乱的镐京早已残破不堪,周王室已无...
周平王也不表态,坐在中间,左敲敲右打打,玩得不亦乐乎。有了这么一个紧密团结在周平王身边的领导班子,那么其他诸侯国想要跟周平王叫板,是不是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啊?但是,这种岁月静好,是建立在周平王本人高超的权谋技巧上面,这个万一继承人的水平不行,把模糊战略变成一边倒的政策 ,打破这种平衡,那么后果就...
此时的周王畿内部,呈现的是慌乱、割据和无政府状态。周平王一方,晋、郑、鲁等诸侯都位于关中之外,远离宗周腹地,可想而知,周平王地位是极其不稳固的。周携王一方,亲信的虢国此时已东迁到今河南省三门峡一带,恰恰卡住了关中平原、宗周之地与东部中原地区的交通咽喉。由此可见,留在周平王眼前的只有两个简单的选择...
周平王(?―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涅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周朝末年,周幽王无道,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
而周平王的一生,从立太子到被废黜,从逃亡到争君位,从打内战到迁都重新王朝,但凡一个君主从幼到长所能经历的,他都经历过了。他的经历之丰富,自周以后历朝历代鲜有帝王能及。作为周幽王的正牌太子,周平王姬宜臼出身高贵,母亲来自周室的母舅之邦姜姓的申国,原本他可以顺顺当当继承大位的。但由于涉及到朝堂上...
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先后被申侯、郑武公、晋文侯、郑庄公等权臣架空,可谓过得憋屈。不过,周平王能活到近六十岁的高寿,可见其心理素质是很强的。能懂得放下的人,才能心宽体胖,才能长寿。当然,作为一代周天子,我们不能用长寿来评价他,而是要评价他的功过是非。周平王的谥号“平”可以恰当地概括他的一生,...
周平王迁不迁都,周朝都会衰弱,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西周诸天子把实力都败光了。1、周朝历史发展导致衰弱 周朝的历史轨迹跟后世的统一王朝类似,都是开国之君打下天下之后,经历了一个稳步的上升期,然后又经历几任平庸的君主,到了末期,各种败家君主开始出现,也就呈现灭亡的前兆。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了周朝,几年后...
除此之外,洛邑那边,更靠近郑国和晋国。这两个大国,都是姬家子孙的封国。有他们的支持,周平王也更容易坐稳王位,而且不容易被架空。反倒是留在镐京的话,说不定很容易会被申国彻底架空,最后成了一个傀儡。不管怎么看,迁都洛邑,好处似乎都比留在镐京,要更多一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平王登基之后,第一个...
然而,就在西周和东周之交,周王朝却出现了两位周天子:东周平王与西周携王,而且双方展开了一场持续21年之久的正统之争,当时周王朝实际上是二王并立的局面。也就是说,周平王东迁后遇到了一桩大麻烦事,就是周携王同他争王位正统...所谓正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容第二人质疑的,我们从史料中看到的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