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呕吐和水肿的吴茱萸丸 《医方类聚》中收录了原载于《经验良方》的一张名为“吴茱萸丸”的方剂,该方组成为:吴茱萸4两(120g),甜葶苈子2两(60g,炒),甘遂1两(水煮)。制法为将以上药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10丸,早晨、中午和临睡前用米汤送服。 本...
明代医家方贤著《奇效良方》吴茱萸丸,正是治上症的奇效良方。 组成:吴茱萸、细辛、白茯苓、独活、木香、山茱萸、酒牛膝、石斛、酒萆薢 各15g,炮附子、川芎,各30g。 本方同名不同姓的吴茱萸山茱萸均入场,且以吴茱萸打头阵。 吴茱萸辛苦热,主补阳,...
目录“吴茱萸丸”在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吴茱萸丸”在《全生指迷方》卷四 “吴茱萸丸”在《兰室秘藏》卷中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吴茱萸丸 【处方】 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藭,各二两。
吴茱萸丸是一剂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由多种草药组成,如下所示: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其中,附子(炮制后去皮脐)和芎藭各需二两。制作方法是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细末,然后用酒调和面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吴茱萸丸的主要功效是针对肾经功...
而吴茱萸丸组成也不复杂,由吴茱萸、党参、大枣和生姜四味中药组成。方中吴茱萸和生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党参温中补虚,同时也能防止吴茱萸和生姜辛散太过损伤正气;大枣甘平温补,用来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可以消胸痛、止反酸、除烧心、降嗳气。所以吴茱萸丸主要针对的是寒邪犯胃而引起的反酸、烧心。通过两个药的...
吴茱萸丸的配方源自于古代医典《全生指迷方》的第四卷。主要成分包括30克炒制过的吴茱萸,60克经过清洗的橘皮,以及炮制过的附子,去除皮和脐的部分。制剂过程颇为讲究,首先将这些药材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然后用白面糊作为粘合剂,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服用时,应在空腹状态下,以白开水送下20丸,以...
吴茱萸丸,其配方由以下几味草药组成:吴茱萸 - 10分紫菀 - 3分白薇 - 3分炮制过的乌头 - 10分桂心 - 6分前胡 - 5分芍药 - 5分细辛 - 5分芎䓖 - 5分黄芩 - 5分这款药物源自古代医学著作《外台》卷七中的《深师方》。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由于虚冷引起的痰癖、疝气问题,同时改善...
吴茱萸丸的配方独特,主要由以下成分构成:吴茱萸半两,经过七次汤浸处理后,晾干并微炒,确保其药效稳定。 神曲一两,炒至微黄,有助于消化和提升药效。 陈橘皮一两,先用汤浸泡,去白瓤,然后烘焙,以提取其有效成分。 白术一两,为药方增添了健脾和胃的作用。 人参半两,去芦头后使用,可...
吴茱萸丸的配方独特,主要成分包括:吴茱萸半两,经过七次汤浸、晾干并微炒处理,以增加其药效。甘遂半两,需要先用文火慢煎至微黄色,有助于消除水肿。甜葶苈3两,经过隔纸炒制至紫色,有助于缓解心腹胀满。椒目1两半,微炒后去汗,可能具有一定的驱寒作用。赤茯苓1两半,能清热利湿,对水气病有帮助...
吴茱萸丸,源于古代医典《圣济总录》卷一五七,其独特配方如下:主要成分包括吴茱萸(经过10次汤洗并烘焙,重3两),蜀椒(去除了不适用部分并炒至微汗,3两),高良姜(1两),炮制过的附子(去皮脐,1两),以及青橘皮(先浸泡去白,再麸炒至微黄,1两半)和白术(2两)。此丸专为治疗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