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惨剧震惊全国,但吴芝圃却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政治斗争,声称是“坏人当权”和“地主封建势力破坏”,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责任。吴芝圃在信阳事件发生后,试图封锁消息、隐瞒灾情,阻挠中央调查组的调查 信阳事件发生后,吴芝圃仍然坚称信阳地区的形势“大好”,试图掩盖问题的严重性。在吴芝圃的授意下,路宪文专门召...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狠狠地批评了河南存在的问题。吴芝圃和河南省副省长史向生开会时闷坐在后面,低头不语。史向生后来回忆说:“我和吴芝圃深感问题比较严重,感到对不起党和毛主席,更对不起河南人民,心情异常沉重。”正当吴芝圃情绪极度低落时,主席台上响起了毛泽东亲切的话语:“吴芝圃...
1949年,吴芝圃被任命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和河南大学校长。而张玺出任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则担任平原省委书记。后来平原省被撤销,所辖行政区域被划分到河南及山东。重组合并后,吴芝圃被任命为河南省省长,潘复生担任省委书记。然而这两人关系一直不睦,政见也不合,工作上互相掣肘。1957年,潘复生前脚刚制定了发展农业...
1961年3月份,中央在广州开了个重要工作会议,会上对河南的情况提出了严厉批评。吴芝圃和河南省的副省长史向生在会上坐在后面,一声不吭,头也低着。后来史向生回忆起这事时说:“我和吴芝圃都觉得问题挺大,心里特别愧疚,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更觉得对不住河南的老百姓,心里真是压了块大石头。”广州会...
1961年,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央会议,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他突然抬起头,目光落在坐在后排的吴芝圃身上。主席招了招手,笑着说:“你换个位置坐,坐到前面来。”一句简单的话,却藏着许多未尽之意。吴芝圃,这个曾经风云一时的“河南大员”,为何此刻显得如此低调?从乡间走向革命的道路 吴芝圃,1906年出生在河南杞县...
未能奋起救时,挽回狂澜。到了1960年,河南成为了最缺粮的省份之一。而在1961年3月15日至23日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吴芝圃来参加会议了。他是和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史向生一起来的。关于史向生其人其事,老覃在前面提到的《1958年,毛主席听说河南新建公社的情况,惊呼:这是一个诸侯国了》一文...
吴芝圃承认对1958年、1959年的粮食产量作出远高于实际的估算。吴芝圃也沉痛地说:“组织上无论如何严肃处理,我都没话讲的。处以极刑,我也应引颈受戮。”另外,吴芝圃也曾多次对其他人说:“我欠河南五千万人民的债,一辈子也还不清。”1967年10月19日,吴芝圃在广州因病去世,终年61岁。
我的父亲吴芝圃任书记和行署主任。1941年6月,父亲随着新四军4师主力转移至津浦路东,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随即丧失。 淮北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要图。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津浦铁路以西,1938年10月开始创建,1941年6月丧失,1945年8月全面恢复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决定重建豫皖苏边区,成立豫皖苏区党委、...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举行工作会议,会上对河南省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了严厉批评。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与副省长史向生在会场后排沉默就座,始终未发一言。据史向生日后回忆,当时他与吴芝圃都意识到事态严峻,既对党中央和毛主席心怀愧疚,更觉辜负了河南百姓的期望,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吴芝圃陷入情绪低谷...
吴芝圃两次见到毛主席 1906年3月出生的吴芝圃,是河南杞县人,他的父母是农民,家境很会贫穷。吴芝圃成长过程中,常听人们讲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的故事,为此深受影响,立志长大后要为国家和民族干一点事。尽管吴芝圃家中并不宽裕,但他的父母还是送他去学校读书,去接受文化教育。在进入学校后,吴芝圃经常阅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