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之旅”:后媒介状态时代的艺术》(“A Voyage on the North Sea”: Art in the Age of the Post-Medium Condition,1999年)这本仅64页却对理解媒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小书的前言中,美国艺术批评家罗莎琳·克劳斯将摄影、绘画、电影、雕塑与建筑等不同媒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成一种“递归结构”。
11月9日,由吉林省传播学会、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媒介之后:面向未来的可编程社会”后媒介社会学术研讨会暨吉林省传播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成功举行,来自国内新闻传播学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发展、新理论。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以“技术想象与...
是衣蛾转型的传博阶段。当前进入了后媒介时代,这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指区别于传统主流媒体、大众传播的社交媒体时代。简单地说,是从单一到互动,从传统的主流大众传播向社交网络传播转型的阶段。后媒介时代是指媒介作为理论研究对象而兴起,并且不同艺术家的手中,它与其他媒介相互交融,其自身的特...
后媒介时代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具有伪新闻特点的,把新闻舆论化、情绪化、意见化的环境之中。 重要观点 一、后媒介时代的三个特征 (一) 新闻舆论化 当前处于一个新闻舆论化的阶段,即生活在这样一个后媒介或者社交网络传播时代的受众,他们传播最多的不是信息,也不是新闻,而是观点、意见、情绪、争吵、议论、情感。就...
2024年11月9日,由吉林省传播学会主办,长春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媒介之后:面向未来的可编程社会”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暨吉林省传播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于长春工业大学南湖校区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来自国内新闻传播学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发展、新理论。
跨媒介、后媒介与泛媒介: 从视觉艺术实践到艺术史方法论的再思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鲁明军 摘要:“跨媒介”理论近年来颇受艺术学界的关注,特别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中。理论上,“跨媒介”可以...
本文在“后媒介的条件”下,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神话”是保存与收藏新媒体艺术品的关键因素。如今,信息科技与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改写着社交行为与艺术法则,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性”特征代表新媒介主导下的生产、展示、传播、...
海德格尔在他极容易被忽视的名文《世界图像的时代》中奠定了20世纪图像哲学批判的深度: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世界中,这并不只意味着我们总是图像化地把握与理解一切,更关乎它与光这种被特征化的媒介合谋并引导和塑造了我们的技术体系、思维方式与存在方式。甚至,作为符号动物我们总是对图像着迷,我们被它吸引、...
她认为,当代艺术采用混合媒介的形式已摆脱现代艺术具体的媒介分类(如雕塑、绘画、摄影等等),而进入到“后媒介”状况。她进一步指出,“后媒介”状况往往是在一项技术“因其自身的过时而衰退”之后出现,在这种状况中,“新技术的各种不同层面的机制”能为艺术家提供“技术援助”来取代传统的媒介,然而传统媒介虽已过时,...
后媒介时代:媒体的结构性机遇 栾轶玫 【摘 要】未来社会经济将进入信息消费时代,媒体在这样一个新经济情境下,其“信息 传播”的主体功能将发生改变。信息消费时代的“蓝海”竞争使得媒体的价值选择从信息收 集、整合以及信息反哺上发生变革,信息消费时代的特征给媒体带来了结构调整的良好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