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 蜀汉 译文对照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
后出师表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
《后出师表》诸葛亮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
臣chén 鞠jū 躬gōng 尽jìn 瘁cuì, 死sǐ 而ér 后hòu 已yǐ。 至zhì 于yú 成chéng 败bài 利lì 钝dùn, 非fēi 臣chén 之zhī 明míng 所suǒ 能néng 逆nì 睹dǔ 也yě。原文 后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
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出兵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 后出师表...
一、《后出师表》的出处 陈寿编纂《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后出师表》出自吴国张俨所著《默记》,因此很多人就认为,陈寿既然收录了《前出师表》而没有收录《后出师表》,所以《后出师表》很可能是别人所写。二、文风、情感基调问题 清代学者黄式三在《做...
后出师表侧重对外,陈述了伐与守的利害关系,提出了以攻为守的策略。 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思路分析与延伸: 译文: 《出师表》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