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刑法》的修改采取“刑法修正案”模式,这一模式虽能发挥确保刑法统一实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名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刑法修正案之“名”不严谨和刑法修正之“实”越界。解决办法为:前者改称修正令,后者则应限定内容范围。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名实;令;修正令 我国1997年《刑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7年,期...
换言之,共时平面的逻辑先后(本末关系)和历时平面的时间先后(源流关系)一致,因此研究者的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可以而且应该统一。 再回到名实问题。因为汉语“名词”跟英语的noun外延和内涵上有差异,有人(出于好意)建议我把“名词”这个名称...
名实问题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疑问。在名家辩论中,有许多例子可以用来强调名实相符的情况。下面列举了10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 例子一:《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孔子教育方法的记载,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表明孔子注重了解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2. ...
建设高品质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搞清楚“中国哲学的名实问题”则是从事这一建设的重要前提或前奏。中国哲学的名实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面对在现代世界居强势地位的、以古希腊哲学为起点的西方哲学传统,中国先秦诸子的讨论,以及以此为起点的中国传统思想究竟算不算哲学?这...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孔子的“正名”理论最先提出了名实关系问题,虽然本是指当时的政治伦理问题,却引发了先秦时期名实问题的长期争论。 孔子与名实问题: 孔子认为,名与实必须相符,否则会导致政治和伦理上的混乱。他的“正名”理论试图通过重新定义名实关系来恢复秩序。 邓析与名实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
他对于名实问题持有和阿伯拉尔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别实体最为实在,它是一般概念实现了的形式,是直接的、独立的实在。但他也承认了共相的客观存在,他认为共相存在的基础在于对个体对象抽象得来的共同本质,这种本质存在于个体之中,实体必然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也就是说殊相先于共相而存在,但共相存在于殊相之中。
法家之直与儒家之直,名实问题很重要(13.18—13.19)|《论语》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又见到论语的公案了。我喜欢论语的公案,很多其实不是公案,就在于各说各话,说的不是儒学的义理,不...
名家辩论名实问题,旨在揭示概念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这一辩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哲学财富。 2.名实相符的重要性 名实相符,是指概念(名字)与事物(实际)之间的一致性。在名家看来,名实相符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
一、名实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1.名家辩论的核心议题 2.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二、名实相符的例子 1.名家辩论中的案例分析 2.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三、名实不符的弊端 1.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2.对个人成长的阻碍 四、如何实现名实相符 1.提高个人修养 2.社会风气的引导和规范 五、总结 1.名实相符的意义 2.持续...
著名的“白马非马”论断,就是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公孙龙提出个体“白马”不同于普遍概念“马”。名实问题的核心在于共相与殊相的关系,这源于希腊晚期新柏拉图主义的争论,波菲利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归纳为共相的独立存在、形体性质以及与感性物的关系。中世纪哲学家分为唯实论和唯名论两大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