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名实之辩”指的就是当时对于语言(名)和世界(实)的关系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得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现实,规范社会,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儒家思想认为,礼义法度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而荀子在这一篇《正名》中,就集中探讨了“名”的意义和价值,但内容不仅仅限于“名实之辩”,内容非常丰富,我将分成三期来解读。荀子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意思是说,圣王们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这样真实的事...
儒家思想认为,礼义法度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而荀子在这一篇《正名》中,就集中探讨了“名”的意义和价值,但内容不仅仅限于“名实之辩”,内容非常丰富,我将分成三期来解读。 荀子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意思是说,圣王们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这样真实的事物就能分...
”,意思是名家的思想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没有任何用处,只会欺惑愚众,从白马非马的辩论中也能看到这一点,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也有同样的看法:“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意思是过分强调“名实”之辩反而会失去人情味。名家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逻辑学体系的源头,名家...
“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无为而成。然则,名者,乃宾也,非主也;逍遥者,无为而成,非有为而治。故知,名之不尊,逍遥之难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这个观点,直指了我们常人对名利的迷恋和对自由的误解。“名者,实之宾也”,意味着名字只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的附属品。名,只是为了方便我们与人交流...
韩信曹参、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 司马迁在总结曹参生平的时候,写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评论: 【《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陰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翻译翻译:曹参之所以军功多,是因为跟随韩信作战,鉴于韩信因谋反被诛灭,不能再提这个人了,曹参...
而在名实之辩的问题上,儒家思想站到了“名”这边。前面我们讲了,名也可以延伸为规则、礼义和法度,而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礼义的作用和价值,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思想认为,礼义法度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而荀子在这一篇《正名》中,就集中探讨了“名”的意义和价值,但内容不仅仅限于“名实...
[名词解释] 名实之辩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中国古代哲学中,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以来一直就有着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则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杨朱说:“行善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跟随,名声不与利益一致而利益归附,利益不与纷争一致而纷争踏来,所以君子一定慎重地为善。”杨朱的“名实之辩”(“实伪之辨”)对“名”与“实”做了客观准确的剖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