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秦腔源头的同州梆子,早期也称东路梆子,古有“同剧”之称,诞生于陕西关中东部的大荔县(古称同州)及其周边地区。因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奉为梆子腔鼻祖。它的伴奏乐器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因而得名“同州梆子”。作为传统剧种,同州梆子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也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同州梆子剧团于1987年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院属同州梆子团,先后演出了现代戏《琴恋》《继母情》;新编古代戏《泣血无字碑》及改编移植传统戏《木兰从军》《秦雪梅吊孝》等。 该团于1997年撤消,尽管同州梆子已无专业剧团存在,但起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唱腔余音,仍...
[探索·发现]同州梆子声腔独特丰富选集 更多 《探索·发现》 20250310 大地餐桌2025(9) 《探索·发现》 20250309 渡头遗址揭秘(下) 《探索·发现》 20250308 渡头遗址揭秘(上) 《探索·发现》 20250307 大地餐桌2025(8) 《探索·发现》 20250306 渤海精灵斑海豹 《探索·发现》 20250305 匠人·匠心(一百...
同州梆子表演团体,兼演秦腔。1981年在原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基础上重建,址设西安北郊龙首村,后迁南郊文艺路个三号。国营体制,隶属省文化厅。团长赵元介,副团长谷刚、张力。由办公室、业务科组成团部,分管行政、总务。以雷平良(生)、白岳彦(旦)、雷光宇(须生、净)、张晓强(旦)、杜爱仙(青衣)等中...
同州梆子和秦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同州梆子,又称东路秦腔、老秦腔,是陕西省大荔县(旧同州府治)的地方传统戏剧,被誉为梆子腔的鼻祖。它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为中心的十数县,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声而得名。同州梆子的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
同州梆子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关中东部以大荔(旧同州府)为中心的数十县。因伴奏乐器除鼓板点拍外,兼以枣木梆子相击作声,以增强其唱腔节奏,名为“梆子”,在各地梆子剧种形成并相互传播的情况下,为了有所区别,称其为“同州梆子”。在明代以前即稳定形成,到万历年间,曾被陕西盐商、木商带至扬州演出...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或老秦腔,是发祥于大荔县(古同州)的古老剧种,源于秦,盛于清。同州梆子属板腔体,是在“西音”“秦声”音乐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板腔变化体,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的特点,唱腔精炼、短促,善用“安”字托腔,委婉动听,硬木梆子...
同州梆子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关中东部以大荔(旧同州府)为中心的数十县。因伴奏乐器除鼓板点拍外,兼以枣木梆子相击作声,以增强其唱腔节奏,名为“梆子”,在各地梆子剧种形成并相互传播的情况下,为了有所区别,称其为“同州梆子”。在明代以前即稳定形成,到万历年间,曾被陕西盐商、木商带至扬州演出...
同州梆子《银镯鉴》在大荔县剧团的排练现场 同州梆子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关中东部以大荔(旧同州府)为中心的数十县。因伴奏乐器除鼓板点拍外,兼以枣木梆子相击作声,以增强其唱腔节奏,名为“梆子”,在各地梆子剧种形成并相互传播的情况下,为了有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