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在1954~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要求把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作为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形式同步进行。信用合作要采取不同形式,使信用合作与...
可完成农业由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是全党的伟大任务,依旧需要为其实现而努力奋斗,各级地方党委和团委依然要再接再厉,依然要加强对农民的领导,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各项业务,提高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生产合作运动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
在抗战时期,他与埃德加·斯诺、宋庆龄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工业合作运动并担任领导职务。1949年后,他为新中国与新西兰以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搭桥铺路,为营造中国良好的外交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邓小平称赞他“为中国人民做出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创建培黎学校 艾黎在甘肃山丹县...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指 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概述 提倡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的一贯主张。在实践上,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的农村,都普遍发展了劳动互助组织。随着土改后多数农民经济地位上升,农村开始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中农既是小生产者,又是小私有...
合作主义运动,“五四”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所提倡和开展的运动。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可以通过宣传和组织各种合作主义的小团体来逐步实现。其方法是通过集资个人股份,开办银行或信用社、合作社等,补助小本经营、提倡互助互利,鼓励个人储蓄、解放平民经济。当时青年...
1953年春,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局部地区出现了急躁冒进现象,在农民群众中引起了思想混乱,并直接影响了备耕工作和春耕生产。3月8日,邓子恢将这些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当天就发出《对各大区缩减农业...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 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
综上所述,团队运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和团队协作能力。社交效应使得运动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行为,而是一场集体的盛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感受到了社交互动的温暖,共同成长的喜悦。因此,让我们共同投入到团队运动的怀抱,享受其中的乐趣,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