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一直在鲁迅关注的视线范围内,据统计《鲁迅日记》“台静农”三个字出现143条,二人晤面记录达45次。鲁迅致台静农最后一通信的时间是1936年10月15日,这是鲁迅生前倒数第三通信,后两通是致曹靖华(17日,信中还提及台静农在山东大学不顺利)和日本挚友内山完造(18日),10月19日鲁迅死于气胸,与世长辞。...
而台静农在得见张大千所赠倪元璐书双钩本及真迹之后,“也翫其格调生新,为之心折”;另一方面开始其书学研究,在《梁启超学术简表》中设“任公字学”节,引蒋百里言,评论梁氏书法为“我国楷法线美之极轨”、“字为心画”、“书道不能磨灭于天地间”。
1932年鲁迅回北平省亲,跟北平左联成员秘密座谈,地址就在台静农家。鲁迅发表著名的“北平五讲”也由台静农全程陪同,他一直把鲁迅送上由北平返回上海的火车。谈到台静农的文学创作,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部分,那就是他的诗歌。无论是抗日战争在四川江津居住期间,还是在台湾歇脚期间,台先...
《拜堂》是著名作家台静农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是《台静农散文集》。作者简介 台静农(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县叶集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
台静农是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新文学的“燃灯人”,曾得到鲁迅的推崇与赞誉。同时,台静农又是现代著名的书法家,退居台湾之后,被尊为“台湾第一书法家”。台静农嗜书艺,得自庭训,初学隶书《华山碑》与邓石如,楷行则学颜鲁公;抗战居川期间,尤其喜欢倪元璐行书的格调清新。台静农书法变化倪书笔...
台静农短篇小说:《拜堂》作者简介:台静农(1903~1990),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的典范作家,以“台君人极好”5个字盖棺定论。虽然台静农在晚年以坚实的文化意蕴散文享誉文坛,具备了学术考证与深沉文化审美的完美融合,但实际上更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却是他的《地之子》中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那种情感氛围...
台湾著名书法家台静农,隶书作品赏析,点画沉着有力 台静农的隶书作品在技法上深受古人影响。他初学隶书《华山碑》与邓石如,楷行则学颜鲁公,后改习《石门颂》;抗战居川期间,尤其喜欢倪元璐行书的格调清新。然而,他并非一味追随前人,而是以“取意”为本,以“师古求新”为创作原则,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
台静农全部作品:地之子,中国文学史(套装共2册),龙坡杂文,台静农全集 淮南民歌集,台静农全集 台静农遗稿辑存,大学问·亡明讲史(由鲁迅欣赏的小说家台静农撰写,陈独秀为该书手稿第一读者。),记得当时年纪小,台静农全集 台静农年谱简编,楚辞天问新笺,龙坡论学集
台静农(1903-1990),字伯简,晚号静者,安徽霍邱人。他是一位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多才艺者。台静农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他赴台湾任教之后。他的作品涵盖行书和隶书两个主要书体,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准。特别是他的隶书作品,以《石门颂》为基础,兼容其他碑版,字形整肃中融合了一丝萧散,线条凝重而又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