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纪,原称为老第三系,是中国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地层系列。这个时期的地层在中国主要表现为陆相沉积,但在台湾和西藏等边缘地带,也有少量的海相沉积存在。在中国的湖南、广东、新疆和安徽等地,古近系与上白垩统之间通常表现为渐进的过渡关系。根据当时的沉积环境,陆相古近纪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对地质时代的划分做出了新的调整,将原第三系进一步拆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本质上与下第三系相一致,它的历史时期主要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这三个阶段。这三个地层单位在地层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们共同构成了古近系的时代序列。古近系的...
广东南雄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剖面是—地质剖面。古近系包括下部上湖组和上部浓山组,均以紫红色砂泥岩为主,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腹足类、介形类、轮藻等。再往上为丹霞组,是一套紫红色砂岩。新近系以洞玄关组和小龙潭组为代表。洞玄关组由砾石、砂和黏土组成,属河湖相;小龙潭组为含泥炭及褐煤沉积,...
古近系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时代分别对应于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古近系在地史上经历的时间较短,与中生界有明显不同。古近系含有丰富的生物门类化石,对地层的划分、对比以及标准层序和层型剖面的建立起着关键性作用。世界上不少地区在古近纪形成了界线较为分明的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地层;近年也发现...
松潘-阿坝造山带白垩系—古近系均以山间盆地红色磨拉石碎屑岩为主,局部含火山岩。 (一) 迭部、摩天岭地层分区 1. 财宝山组 ( K1c) 指喷发不整合于老地层或郎木寺组玄武岩之上,上部为热鲁组红色砾岩或第四系砂砾石所不整合覆盖,主要岩性为英安质火山角砾岩、英安岩和流纹岩所组成的地层,属陆相火山喷溢产物。
中国第一龙乡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与当地恐龙的灭绝 一中国第一龙乡的由来1902年,俄罗斯军官马纳金(Manakin)从黑龙江畔的渔民手中获得一些动物骨骼化石。据渔民所说,化石采自中国境内黑龙江边的石崖下(现今的嘉荫龙骨山)。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而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1916年和1917年的夏天,俄罗斯地质委员会委派技师...
古近系是三水盆地充填的主体,是对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时间跨度约为33Ma,被划分为1个盆地充填层序FSQ2,2个构造层序,6个层序。古新统为1个构造层序TSQ3,它包括层序SQ5、SQ6。始新统为构造层序TSQ4,它包含层序SQ7~SQ10。其中,下始新统怖心组为层序SQ7,宝月组一段为SQ8,宝月...
古近系在三水盆地被划分为1个盆地充填层序,2个构造层序,6个层序。通过盆内的对比(图4.14),层序SQ5~SQ9在全盆地有较好的可对比性,无论是层序界面类型还是层序充填物组成,原因在于自古近纪开始,盆地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内源的碳酸盐加入了进来,比如怖心组的泥灰岩、石膏等。层序界面以反应...
1. LSC16 层序 LSC16 层序为库姆格列木群最下部的一个三级层序,总体上构成一个向上变细或变细再变粗 ( 水进到水退) 的沉积旋回。底界面为古近系与白垩系的不整合面。该层序厚度相对较小,在库车北缘野外露头剖面上以发育10 ~30m 块状底砾岩下切谷充填或具有明显暴露等标志的不整合或沉积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