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国家图书馆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籍修复的过程如同看病,也讲究“望闻问切”。在修复残破古籍前,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2008年6月7日,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
邱雪纯的大学专业是汉语与文学,毕业后她曾经在深圳工作一年。2021年,她回到家乡,恰好省图书馆招人,她便应聘到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与古籍部工作,做一些文献方面工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南海工匠”黄文峰是邱雪纯的师傅,也是她在这条道路上的引路人。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黄文峰(左)正在指导邱雪纯如何修复古籍。...
高学淼在实验室内通过实验仪器检测纸张纤维数据值。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38岁的高学淼是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部古籍修复组组长。12年前,一则古籍修复师的招聘信息将高学淼与古籍“连接”,让他们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年,化学专业出身的他一直借助科学手段帮助“生病”的古籍“康复”。走进高学淼的...
古籍修复如“蚂蚁搬山”根据截至2021年的数据,中国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已经从十几年前的不足百人,增至超过千人,从最高学历为大专提升到半数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而中国尚有1000多万册古籍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相关报道称,一座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就需百余年。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珍贵古籍,现有的古籍保护人手如同“...
新华社成都4月22日电(记者董小红、胥冰洁)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埋首故纸残页与时间赛跑,让破损古籍重获“新生”,他们就是古籍修复师。淡淡的糨糊味、清脆的锤击声、细微的翻纸声……走进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如同来到一个手工作坊,时间也仿佛放缓了脚步。记者在...
一座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就需百余年,古籍修复赶不上老化速度 半月谈记者 姜兆臣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浩瀚辉煌的古籍文献,但时间的流逝让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损毁。近年来,我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古籍保护仍存在修复赶不上老化速度的难题,大量古籍亟待抢救。古籍修复缺人手 为摸清家底、传承文脉,我国在2007年...
进行图像处理之后,AI就会识别目前你想要修复的区域并进行自动定位,定位完之后,自动判断这一区域需要修复的缺字或者字迹污损难辨认情况,修复完之后实现1:1的还原。” 合合信息展台工作人员说,在修复时,AI古籍修复模型还会自动学习原版古籍的文字、笔画风格(书法字体),以及页面纹理,把缺损的文字按照原来的字体、...
古籍修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守藏室,到南北朝时已有一定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籍修复技术也不断进步。到了唐代,张彦远在《论装背裱轴》一文中说:“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哗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冥、徐僧权、唐怀充、...
新华社银川4月19日电(记者艾福梅)已退休近两年的尹光华偶尔会回到宁夏图书馆,看到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冯子尧在宽敞明亮的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里修复古籍,她既觉得欣慰,也有一丝丝遗憾。“子尧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修复设备和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强太多了,真希望自己再年轻十岁。”尹光华198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宁夏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