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椎鱼(Palaeospondylus gunni Traiquair)生活在三亿五千万年前,是古生物学家了解很少的一种古代鱼。它的外貌十分奇特,头、躯体和尾巴都不像一般的鱼,是纲目尚未肯定的化石鱼类代表。有人认为古椎鱼是同时代某种鱼类的幼体。简介 古椎鱼目(Palaeospondyliodes)这是纲目尚未肯定的化石鱼类,其代表就是Palaeo...
1890年,在苏格兰的阿坎拿拉斯郡,古生物学家首次发现了古椎鱼(Palaeospondylus gunni Traiquair)的化石,这是4亿年前的脊椎动物遗迹。随后,中国科学家在4亿年前的下泥盆统地层中,发现了名为“杨氏鱼”(Youngolepis)的原始肉鳍鱼,以纪念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仲健教授。2006年,一个科学考察...
古椎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头部骨骼结构虽然复杂,但特征明显。其脊柱展现出显著的特性,呈现出细长且分节清晰的形态,所有的骨化过程都已完全完成。在头骨区域,耳区、脑腔顶、鼻区以及颅底的成对骨骼保存得相当完整,这显示了其解剖学上的精细构造。此外,胸鳍和腹鳍的骨片也得以保留,这在其他鱼类中并不...
分类学上,雀鳝及其祖先类型(如半椎鱼目和拱鱼目)统称为铰齿鱼类,构成辐鳍鱼亚纲中新鳍鱼类的三大主要类群之一。铰齿鱼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中生代鱼类研究团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团队的研究表明,铰齿鱼类的起源时间比...
Achannaras)地区的中泥盆世(3.87亿~3.74亿年前)老红砂岩内。古椎鱼属 Palaeospondylus 虽然已知有数百件标本,但与其他鱼样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知之甚少。长约5公分(约2英寸)。不像大多数同时代的类型,骨骼骨化很好,完全没有表皮甲(盾皮鱼类中显著的特征)。有一发育完善的尾鳍。
翼鳕是辐鳍鱼类的干群,过去主要发现于早三叠世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和北美的海洋环境,一度被认为是早三叠世的标志性鱼化石。2014年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现翼鳕属新种(命名为尼尔森翼鳕),揭开了该属在亚洲过去不为人知的演化历史,表明中三叠世华南海(古特提斯洋东缘)可能是翼鳕的避难...
古椎鱼目(Palaeospondyliodes)是一个尚未被科学界最终确定的化石鱼类纲目。其最为显著的代表,古椎鱼(Palaeospondylus Traquair),主要在苏格兰北部的阿坎拿拉斯中泥盆世的老红砂岩中被发现,其数量多达几百个标志点。这类鱼类体型小巧,仅长43毫米。从其基本构造来看,古椎鱼目与其他早期鱼类的相似性...
关于古椎鱼目学术分歧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其归属问题。有人认为,从颌部构造的角度来看,古椎鱼与有颌类的颌部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将其归类于无颌类。然而,骨化脊柱及偶鳍的存在与这一结论存在冲突。于是,有人提出古椎鱼可能是一类鱼类的幼体。但幼体一般应为软骨组织,骨化程度有限,而古椎鱼的椎体...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14日消息,记者从中科院官网了解到,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生孟馨媛在研究员盖志琨的指导下,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了关于泥盆纪多鳃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武定县中泥盆世艾菲尔期(约3.9亿年前)海口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