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读音为shí chen,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时辰等于两小时。读音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解释 1.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
人定,是十二时辰的最末一个时辰,《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此时夜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入睡了。亥时三焦经当令,“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此时宜睡眠,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睡梦中,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息,对身体和美容十分有益。一时有一时的生息,生生不息的...
十二个时辰制,中国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汉朝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 23:00~1:00 夜半 “夜半”指23:00~1:00, ...
中国古时的十二时辰制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一天精心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着现代时间的两小时。这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一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开始使用,并在汉代被赋予了更为诗意的名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
古代的12时辰读法 古人的12时辰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读:1. 子时(zǐ shí):23:00-01:00,也称为夜半、鸡鸣。2. 丑时(chǒu shí):01:00-03:00,也称为鸡鸣、黎明。3. 寅时(yín shí):03:00-05:00,也称为虎啸、日出。4. 卯时(mǎo shí):05:00-07:00,也称为兔起、晨兴。5. 辰时(chén shí)...
俗话说“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所以子时是十二时辰当中最适合睡觉保养身体的时候,精神不好的人可以尝试让自己在子时前入睡,以保持第二天头脑清晰,精气神足。 丑时——鸡鸣(1:00—3:00) 古时记载鸡鸣丑时,1时—3时,是第一次鸡鸣之时,天色由暗转明,天地曙光初现。
12. 亥时(21:00-23:00):亥时是一天中最后一个时辰,也是人体阳气下降、阴气上升的时候。这个时段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为入睡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古时的十二时辰对照表,每一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了解这些时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也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古时的一个时辰分几刻,怎么划分? 常说的午时三刻是几点? 古时候,一个时辰被划分为八个刻,每个刻相当于现代的15分钟。具体划分如下: - 子时(鼠):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以12点为正点。 - 丑时(牛):凌晨1点到3点,以2点为正点。 - 寅时(虎):凌晨3点到5点,以4点为正点。 - 卯时(兔):凌晨5点到7点,...
中国古时将一日细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现代时间的两小时。这十二个时辰依次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其中,子时被赋予了夜半、子夜或中夜的美称,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对应着北京时间23点至次日1点这段时间。而在古代传说中,鼠是这一时辰最为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