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
这种读之于心,入之于眼,诵之于口,传之于耳,全身心投入式的读书,一定让你读书更高效。董遇:“三余”法有空的时候,多读书;忙的时候,可以抽空读。汉代著名学者董遇说:“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在古代,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随园诗话·卷十三》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学问类》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围炉夜话·第五五则》读书为身上之用,而人以为纸上之用。——《格言联璧·悖凶类》...
著名才女蔡文姬,遍览其父蔡邕藏书四千多卷,并能诵四百余篇,“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成为古代女性文学家的典范。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激励了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即使在政局动荡之时,读书向学的风气也没有消散,正如杜荀鹤《题弟侄书堂》诗云:“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今日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并从中借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01 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有关读书的许多至理名言,影响一代代读书人,引领一代代读书风尚,至今仍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分享古人十则读书观点,以飨读者。01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
古人许多勤奋好学的故事,可以发人深思。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1 (一)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