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冰窖也。”《初学记》引《风俗通》云:“积冰曰凌。”“阴,通窨。窨,地窖也。”《周礼·天官·凌人》中云:“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日,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内外瓮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郑玄注:“鉴如...
民国时期,冰窖行业打破了阶级垄断的局面,民办商用冰窖层出不穷,冰窖的数量也在此时达到顶峰。北京城内的各大餐饮酒楼都靠批发大量冰块维持食品的新鲜度,各大饭庄和肉铺都需提前交款向冰窖预定冰块。冰窖租赁依靠预付款维持正常运营,冰窖内的窖冰还可以零售,可用作冰镇啤酒和酸梅汤等饮料。这时候的冰窖,就像一个...
1、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一般是在地表5米以下,利用了泥土不导热的原理。 2、冰窖的地点一般选择干燥,透气性好的地方建。 3、冰窖特意修建成较为密闭的形式,减少温度的损失。 4、冰上覆盖杂草,棉被,可以起到阻碍热量交换。把吸热量降到很小的程度。 5、冰窖地面铺设带槽地砖、以及水井,把底部融化的冰水可以导...
内部采用砖拱结构,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还有助于维持内部的低温环境,在没有现代制冷技术的年代,这些冰窖就像是古代版的冰箱,为皇家和官府提供了宝贵的凉爽。2008年,恭俭冰窖被改造成了主题餐厅,经营北京风味的菜肴,夏天游客爆满,人们都为了来乘凉,先点餐吃饭,后进行参观,可以吃炸酱面,味道好不踩坑。老...
首先,选择阴凉的地方至关重要,冰窖要深入地下,然后铺垫新鲜的稻草和芦席,最后盖上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这一系列步骤大幅度降低了冰块融化的概率,但仍然有2/3的冰块会在一年内融化。然后,古代智者们引入了人工冰块的概念。随着唐王朝的建立,他们发现硝石可以制造冰块,这种物质在溶解时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导致水...
冰窖,是我国古代用以储藏天然冰的窖穴。北京的冰窖,肇建于明清两朝,于民国时期由盛转衰,多数冰窖遗迹已经消失,只留存少数冰窖和冰窖厂胡同的地名。从明清的皇家冰窖仅服务于统治阶层,到民国时期冰窖普及至民间,冰窖行业的发展和消失,折射出时代变迁,蕴含着北京历史上的用冰习俗和民俗文化。明清时期 北京冰窖的...
《诗经·豳风·七月》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凌阴,冰窖也。”后世解释,积冰曰凌;阴,通窨,也就是地窖。古代帝王赐冰成为朝廷盛典,冰的用途很多,不只是消暑纳凉,祭祀、宴请、丧葬,储藏肉食、酒类等食物都要用,所谓“祭祀共冰鉴...
1、不同地方不同种类的冰窖 后来史学家联合物理学家展开过一系列的测试实验,发现根据《淮南万毕术》和《三十六水法》中描述的古代造冰方法,理论上确实可以得到冰块,不过缺少对应的具体数据,这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考证。不管怎么说吧,古代的这种造冰技术还是不够成熟和稳定,因此历朝历代把稀罕的冰块存放到最为...
古代藏冰的条件虽不及现代,但人们却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来确保冰块不融化。在严冬时节开始凿冰藏冰,因为此时的冰块最为坚硬,耐久性更强。官府会组织专业人员前往水质清澈的地方进行凿采,按照规定的尺寸和厚度将冰块裁切成不同大小,然后存入预先准备好的冰窖中。这些冰窖通常都建在阴凉且保温的地方,深入地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