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因位居大沽河(今海河)入海口而得名,位于天津市东南50千米海河入海口南岸,隔河与塘沽相望。西连海河平原,东濒渤海湾,周围地形低平坦荡,海拔0~5米,多盐田、洼淀、沙滩。大沽口,自明朝筑城设卫以来,历经多次炮台建设与加强防御,成为京津门户、海路咽喉,虽遭受多次外敌入侵并最终导致部分炮台被毁...
大沽口炮台,位于 滨海新区 大沽口海河南岸,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清咸丰八年时的大沽口炮台共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
大沽口保卫战,发生在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59年6月25日),共打沉英、法军舰3艘,重创3艘,英法联军共计伤亡420余人,英国侵略军司令贺布也受了重伤。大沽口保卫战的的胜利,是鸦片战争后清军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惟一的一次胜仗。战役过程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战。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从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起,中经新河之战、唐儿沽(塘沽)之战,到大沽炮台陷落,是为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由于清方主客观上的弱点和错误,在短短的二十一天内,清军以全面溃败而告终,此战并成为牵动全局失利的决定性因素,天津亦因而弃守。北岸炮台失守之后,僧格林沁于当晚率大沽南岸全部守军撤离,同时又命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