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证是指经过误治后,病情发生了变化,甚至是被治坏了的病证。它的证候类型很多,虽然是从太阳病误治而来,但其病变却远远超出了太阳病的范围。要按照伤寒论所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以客观脉证为依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灵活对待,灵活处理。 变证的浅析 一、【表里先后、标本缓急与调整阴...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兼证:以指某经的症状为主,又兼有某证者,称为“兼证”。 变证:如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发展而病情发生了变化,其证候又不属六经病之范畴,称为变证...
变证是指六经病病情变化后形成的另一种病,不属于六经病范畴,但是是客观存在的病。在《伤寒论》中,变证占据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内容。张仲景主要是通过误治出现的新的临床表现来描述变证,因为变证不是通过传经的形式出现的。 误治是指治疗的不当,如误汗、误吐、误下、误火疗、误水疗等方式,导致新的病症出现,...
变证的发生形式 基于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的关系,内科病证发生变证除了《难经》所言的“顺传”、“逆传”外,还有更多见的是病变自身的演变。 1.顺传 母病及子和相乘传变谓之顺传。如咳嗽、喘证及气虚感冒中的肺气虚,其实即是脾气虚的变证,这一过程即所谓“土不生金”。又如胃痛、呕吐、呃逆、痞满、泄泻...
湿热之病,其“时疫变证多端”,诚如古人所言(见《温热论》第46条自注),变幻莫测,令人难以捉摸。在湿热之邪的侵袭下,若其从“太阴湿化”入手,湿邪深重,则易伤人体之阳气,此时病情便呈现出阴证的特点,与先前所述的湿热化燥、化火的阳热之证截然不同。因此,在临证之际,医者须将此类湿邪伤阳之证与湿热内蕴...
从五个方面谈谈感冒后遗症及变证的处理 感冒病,若非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留下某种后遗症或变证,今举例如下:(1)治不及时,邪未尽解例。我曾治疗过一名农民,他最初因为感冒外邪,头痛身痛,但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迁延多日,仍然没有好转。我观察他的脉象和舌苔,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异常,于是判断是邪气...
此外,临床中还常见因误用苦寒重剂而变为湿证的情况。尤其对于阳虚体质或脾胃功能较弱的患者,他们往往难以承受大剂量苦寒药物的冲击。在治疗这类患者时,我多采用辛香芳化之法。曾有一位患者因感冒迁延不愈,咽痛咳嗽,另一家医院医生开出了一剂辛凉重剂药方,包括黄芩、板蓝根、石膏、知母、山豆根等大剂量药物...
然而,对于那些既有虚烦证又伴有脾阳虚的人来说,也并非无药可治。他们可以选择适量使用栀子干姜汤,这个方剂既能清热又能温阳,非常适合这类人群。这种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中医看来,虚烦证是一种无形的热邪留扰胸膈、蕴郁心胸的病症。它的成因通常是太阳病经过汗...
在《伤寒论》中,汗法为主要祛邪治法,而汗后又容易出现各种变证,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正是仲景关于辨证的核心思想,或有正汗而解,或有汗之不当出现的变证。不同的药物的发汗程度不同。不同体质的人对于发汗反映出的症状也不同,或伤津伤阳,或伤气伤血,或素体阳盛而径传阳明等。很多经方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