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上说:“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称为“中”。接下又言:“致中和则天地位焉。”有会通儒释二教的人认为《中庸》所说的“中”即是彿经上所说的“真元”。这是错误的。《楞严经》谓“归元”则世界消殒,《中庸》称“致中”则世界成笠。 3楼2025-02-...
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既而曰:"致中则天地位."会通儒释者,谓"中"即"真元"也.然"归元"则世界消,"致中"则世界立,胡因同果异如此?盖喜怒哀乐,属乎意根,第六识耳.今止意识不行,尚余末那赖耶!洪涛息而微波在也....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发真归元”,就是成佛了;证四果阿罗汉也叫发真归元。阿难哪!在你们里边的一个人如果成佛了,这十方所有的虚空统统都没有了。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怎么可以说虚空里边所有这一切国土而不振裂呢?虚空都没有了,国土又怎么能存在呢?所以一切国土也都没有了。那么有的...
发真归元(莲池大师评中庸与中道) 学诚法师《竹窗随笔》白话 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既而曰:“致中则天地位。”会通儒释者,谓“中”即“真元”也。然“归元”则世界消,“致中”则世界立,胡因同果异如此?盖喜怒哀乐,属乎意根,第六识耳。今止...
融会贯通儒释二教的人认为:“《中庸》所说的‘中’,即是佛经上所说的‘发真归元’。”但是《楞严经》言“发真归元”,则世界消殒;《中庸》称“致中”,则世界成立。如果“中”就是“发真归元”,为何因相同而果却有如此差异呢? 喜怒哀乐属于意根的作用,即八识中的第六识。《中庸》所指的“中”,只是意识...
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
如果能够回归自性,照见本心。十方的幻像,皆消失。每个人所看到的景象都是由业力决定的。就像天人见水为甘露 人见水为水。饿鬼见水为火。各有不同。阿弥陀佛
十方:十方shífāng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悉皆:悉皆,读音xī jiē,汉语词语,意思为全都。 小提示:"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虚空十方悉皆 全诗 原文拼音版 释道宁 不详 查看释道宁的诗句...
发真归元 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既而曰:“致中则天地位。” 会通儒释者,谓“中”即“真元”也。然“归元”则世界消,“致中”则世界立,胡因同果异如此?盖喜怒哀乐,属乎意根,第六识耳。今止意识不行,尚余末那赖耶!洪涛息而微波在也。曾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