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乘心,可以说求成佛的心就是大乘心,也就是要发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生死,不择尊卑贵贱、男女老幼,以及蠢动含灵之类,皆悉度脱。当时释尊出家,就曾发下四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处处为了众生,这便是示范我人,要发大愿,行大乘,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须菩提,简要而言之,《金刚经》是不可思议的经典,其境界不可称量,其功德无量无边。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心的人宣说的,为发最上乘心的人宣说的。那么,谁是发大乘心的人?谁又是发最上乘心的人?了解这一点很关键。从究竟意义上来讲,发大乘心和发最上乘心是一回事。“大乘心”可以说是从心量上来...
念诵不仅利益于人,还利益周围的一切有缘众生,包括动物昆虫。所以,这是既利他又利己的大乘法,发众生解脱生老病死的大乘心,才能与大经密咒相应。 虽然众生难度,想用物质或身体帮助他,很度得了,但以大愿心,以佛法可以度众生,则众生自能普度。舍利弗曾经把左眼睛挖出来,给那个年轻人,年轻人却要右眼珠,舍利弗就把...
大乘心里面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虚大师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发大乘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的心。所谓佛道,是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达的,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哪能经过那么久远的考验?经里说,世间多一个...
这个时候变成了「究竟觉」。所以我们不妨发明创造,把「究竟觉」可以说成第十个心。所以这叫「发大乘意」,就是这样「发」,大家会发了吗?会发,我们要常发、常常发,这叫「养悟」。不养悟,我们这六种意识心容易退转。但是开了悟的人,即使在六种意识心上退转,他也永远不落三恶道。
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三、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
发大乘菩提心,当然也包括自觉,不止是觉他,简而言之就是下决心行菩萨道直至成佛,这样才是最终达成了...
发大乘心,具体包括了2个方面,实际是同1个问题的2个角度:一方面,必须上求佛果,另一方面,必须下化众生。如果不具备这2个要素,那就不是大乘了。许多修行者,只想自己解脱,达到涅槃就非常满足,不愿意普度众生。那是小乘。佛经中说过一个事件:舍利弗在前世的时候,发大乘心,誓愿成佛,普度众生。...
1、发趣大乘,当如何修行? 玄奘在为唐太宗解释《金刚经》的时候,曾经告诉他:罗什本《金刚经》,有“三问缺一”的问题。意即:1、应云何住?2、云何修行?3、云何摄伏其心?罗什本少了一个“云何修行”。而笔者认为:恰恰就是此处的一连三问,尤其是...
大人第八种觉知为,众生由于常处生死轮回中,受尽无量诸苦。因此,一个真为生死,求出离心的佛弟子,应当发大乘菩提之心,普遍济度一切众生,发愿代替众生受无量诸苦,令苦海众生得究竟安乐,常住清净涅槃。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特指世间众生没有发觉悟出离之心,常常沉溺于世间五欲中不能自拔,并且以苦为乐,造作种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