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决定性。在数学上,一个元素等价于自己,称为它具有反身性。因为这个元素是怎样的,就决定了它的等价元素是怎样的。在语言学上的反身代词是指:两个指代同一事物的词,因为它们具有相互决定性。概念 反身性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William Thomas提出,后由同为社会学家的Robert Merton完善....
总体来说,1、反身。前进步在第1步出右脚之前做反身动作,左侧身体向右脚方向转动,后退步在第4步出左脚之前做反身动作,右侧身体朝左脚方向转动。2、转身。第1和4步反身的同时有转身动作,行进方向不变;第2步身体从面向斜墙壁转向背对斜中央,第3步身体从背对斜中央转向背对舞程线;第5步身体从背对舞程线转向...
1、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方能建立人的不确定性相关认知,并和实践层面建立正反馈。这是反身性概念的基础。2、不熟悉经济、金融、商业等领域人,可能看不懂这本书;但如果深谙人性,即使不看这本书,也会得到和反身性理论接近的结论。反之,具备专业知识,却不谙人性,即使能够看懂书中所说,却理解不了,并难以付...
德语的反身动词(reflexives Verb)可以分为真反身动词和假反身动词,真反身动词必须和反身代词一起使用,比如sich befinden, sich erholen,而假反身动词只有动作指向自己时才会加反身代词,否则不加,比如waschen,只有表示洗我自己,动作接收对象是自己的时候才需要加sich。
反身代词 真反身动词 假反身动词 假反身动词(unecht reflexives Verb)或反身结构(Reflexive Konstruktionen)原为支配宾语的动词,但为了表示行动涉及自身,就用反身代词替代宾语,因而成为反身动词。 因此,从语义上分析,假反身动词才真正是宾语涉及主语自身;而相反,真反身动词中主...
反身,是汉译。 李明:什么是意识的反身性,简德林有论述。在过程模型这本著作中简德林叫做“自我意识”。最近池见老师更形象地创造了一个新词“观我”,也是指的反身。 为了让我们理解什么是反身性意识,摘录一段简德林在过程模型中的形象论述:……身体拥有已经感受到的、知觉到的东西——也就是在行为背景中身体的...
所谓反身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例如,投资大众热情参与的行为自然会影响股价的涨升,而当涨升的意念形成后,又作用于股价,股价却不一定按大众意识的形成态势发展,往往令人失望地发生偏差性演变。当投资大众悲观退出,股价...
‘反身性原理’的本质是指认知可以改变事件,而事件反过来又改变认知。这种效应通常被称为‘反馈’。这就好比,如果你拴住一条脾气好的狗并踢他,骂它‘坏狗’,那么这条狗会真的变得很凶,并扑过来咬你,而这又会引来更多的踢打、更多的撕咬。”再举个更直白的例子,如果投资者相信美元升值,那么他们的购买...
反身性视角下现代性的暗面,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知识社会学领域出现的“曼海姆悖论”,以及该视角被科学知识社会学派(SSK)接受并对所有科学活动进行分析,导致了科学的全盘相对主义化(参见肖瑛2014b),科学由此成了雨果所说的“自啮尾巴的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