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篇】【意译】 冉有说:“夫子赞助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就去问问他。” 子贡进入孔子...
一说,“怨者,意指伯夷怨父,叔齐怨兄也”。伯夷会不会埋怨父亲没有指定自己做国君?叔齐会不会埋怨兄长逃离不做国君?一说,兄弟俩都没做国君,假如老二也跑了,那国无君主,对这事怨悔吗?不管哪一种,孔夫子的回答很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追求仁德,最后得到仁德,有什么可怨悔的呢?这里面有...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第二个重点,“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用,我们从这里面再去提取,第一点我们要明白万事万物分阴阳,当我们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看到它好的那一面和不好的那一面。举个例子,我选择了创业,好的那一面可能我会得到的更多,那不好的那一面可能我会变得...
“求仁得仁,又何怨?”孔子说,他们坚守并践行了自己的仁德,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这一回答,直接表明,孔子对不符合自己道德追求的东西,宁可像伯夷叔齐那样,也会不同流合污,做违背自己道德的事情。子贡一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出来直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留在卫国。程颢、程颐:“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
求仁得仁:喻指如愿以偿。 小提示:"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求仁得仁 全诗 原文译文拼音版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
小提示:"梅古贤人又何怨,伯夷正自求仁得。"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贤人:贤人xiánrén德才兼备的人。《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小提示:"梅古贤人又何怨,伯夷正自求仁得。"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相关分类 自求 贤人 全诗...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7.15 解释 “为"读(未),帮助,支持,赞成,站……边 “怨”, 怨恨,怨悔。大意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君吗?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什么意思啊 《论语·述而》载:“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此段对话中,“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乃孔子对伯夷、叔齐兄弟的评价,原指二人坚守气节,虽饿死首阳山却无...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原文·语境】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的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也指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因而没有什么怨恨。含义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追求理想、实现愿望后的满足和无憾。其中,“求仁而得仁”指的是追求仁德并成功获得了仁德,而“又何怨”则表示对此没有怨恨或遗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