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一种,单位的管理制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但人员属于事业编制,而不是公务员编制。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法律规定 《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
参公管理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是指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经审批确定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参公单位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党群参公,即党委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如党校、档案馆等,参公事业编...
参公人员是指从事行政工作的专门人员,他们是公务员制度和参事员制度的结合体。参公管理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既能发揮公务员制度的优势,又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全员参与、岗位平等、责权统一、绩效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参公人员是通过面试等程序选拔、任用进入公务员...
参公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是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要参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管理。 02 参公管理和公务员的区别和联系 一句话来讲,公务员和参公,可以理解为只是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
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普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虽然都是事业编制,但两者在编制、身份、待遇和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也有很大的区别。其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进入的门槛不同。参公管理的事业编虽然也是事业编,但前面有一个定语那就是参公,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其工作人员的招考、录用,是按照...
其正式职工中的干部身份人员,登记为参公管理人员,简称“参公人员”。参公人员的管理、晋升、工资待遇等,与公务员没有多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使用的是,公务员使用的是行政编制,参公人员使用的是事业编制。部分省份或者地区对参公事业人员转任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岗位有所限制,但大多数省份,参公人员可以在公务员岗位自由转任。
参公管理人员的身份定位:事业编中的'准公务员' 省考中的'参公管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是否属于干部?答案是:参公人员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务员干部,但因其管理方式与公务员高度一致,在职业发展路径和待遇上具有相似性。这一特殊身份背后,既有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也存在实际执行中的...
参公管理人员 参公管理人员,指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参公管理人员的待遇参照公务员执行,其编制仍属事业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