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子学说第一次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应归功于英国一个教会学校的化学教员,他就是道尔顿(1766~1844)。道尔顿首先研究了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于1806年发现的有趣结论: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定比定律),例如1克氢和8克氧化合成9克水,假如不按这个一定的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下而不参加化合。道...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球形的质点,强调原子的质量,认为不同原子的体积不同,尤其是质量不同。而以往的原子论认为各种原子的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他没的形状。此外,道尔顿还把元素概念与原子概念结合起来,从原子学说演绎出倍比定律,用实验证明这一定律,使原子学说有了实验基础。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与以往的原子论...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球形的质点,强调原子的重量,认为不同原子的体积不同,尤其是重量不同。而以往的原子论认为各种原子的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形状。此外,道尔顿还把元素概念同原子概念结合起来,从原子学说演绎出倍比定律,用实验证明这一定律,使原子学说有了实验基础,可见,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与以往的原子...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这是原子学说的开端。当时的研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性质。原子学说指出,化学反应中原子只是重新组合,而不会被创造或消失。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水,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原子论是指关于原子概念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它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道尔顿使物质由原子组成这一概念成为...
原子学说是指化学元素由不可再分的微粒 - 原子构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本性不变,即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和性质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和性质都不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分子学说是指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古人认为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他们觉得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古代原子学说中原子的运动遵循一定规律。这种学说试图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原子的碰撞和结合被认为是变化的原因。古人设想原子有轻重之分。不同的原子数量会产生不同的物质效果。 古代原子学说思考了物质的与消亡。它还探讨了物质的稳定性。古人觉得原子...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于1808年提出了这一学说,他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首次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道尔顿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它们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 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