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清向北到四女寺枢纽,又分成南运河和漳卫新河两支:南运河向北与子牙河合流后入于海河;漳卫新河向东于大河口处入渤海。 卫河历史悠久,它是由战国时的清水,汉代的白沟、屯氏河,隋唐以后的永济渠演变而来的,淇门以下卫河的前身为白沟,系黄河故道。汉献帝刘协建安九...
在卫河继续其南流之旅的同时,共产主义渠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作为主河道,分流了大量水源,从而与卫河分道扬镳,各自奔向不同的流域。这一自然景观的变迁,不仅展现了河流的多样性,更为共渠大桥的雄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座大桥横跨共渠,连接着两岸,成为了共渠东流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卫河的合...
卫河,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它的起源复杂,由古代的清河、屯氏河、白沟、永济渠等多个河流演变而来。在战国时期,卫运河曾被称作清河或清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它的流经地,以及两岸的风光。清水发源于今河南省辉县的黑山,东北流经获嘉、汲县等地,最终...
卫河,这条古时的清水,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当时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对清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不仅记录了河流的走向,还描绘了两岸的风光。此外,卫河的开辟与军事、经济紧密相关。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为了军事征战的需要,人们遏制湛水入白沟(卫河),直通渤海,并五易其名,...
卫河即古清水,关于清水,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得十分详尽,就连两岸的名胜风光也描述得淋漓尽致。远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为了军事征战需要,遏湛水入白沟(卫河)直通渤海,五易其名,开辟了卫河漕运航道,为曹操向北方运送军需、平息袁尚战乱,统一北方,立下历...
史继祖,民间文物保护者,长期从事卫河文化研究。受本栏目邀请,他们为读者讲述关于卫河的传说。清水汇卫河卫河有数千年的历史,曾被称为白沟、卫水、永济渠、御河等,最初的名字则叫清水。据说,很久以前,从太行山上流下来的水汇成一条条小河流进黄河。黄河总是决口泛滥,老百姓受尽了黄河水患的苦难,就在黄河北岸...
浚县在古代称之为黎阳,于隋朝时期,被杨广的大运河改造时,并入了隋朝代的河流,也就是后世闻名天下的隋唐大运河。隋朝时期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不说,皇帝杨广的初意只是为了去南方度假而已。浚县段的卫河,属于隋唐大运河之中的永济渠段。从开凿至今,浚县的卫河一直在使用中,特别是2021年7月的特大暴雨之时,...
民国年汤阴东南卫河河匪历史 流经汤阴县东南部的卫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明清时期,卫河作为进京的漕粮河,使得豫北的卫辉、道口、浚县、汤阴县东南的五陵、内黄楚旺与天津卫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漕粮进京和长芦盐运输内地,带活了运河边的这些码头,也使得卫河航运异常繁忙起来。有财路就有...
成为历史的县:卫河县..1941年8月建立,辖区以清丰西北部为主,加上南乐西南部和内黄之东北部10多个村庄,因卫河而名。1946年4月底撤销,辖区归原属。11月又建清西办事处,翌年再改为卫河县,1949年9月撤销。其辖区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