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粒子散射实验(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Jishi.Y)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发展历史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选D。 结果二 题目 【题目】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A.分子拥有复杂结构B.原子拥有复杂结构C.葡萄干蛋糕模型D.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答案 【解析】依据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第一,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
卢瑟福散射实验是近代物理科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在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测定电子的荷质比,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分布在整个原子空间,即在一个半径R≈10-10m区间,电子则嵌在布满正电荷的球内。电子处在平衡位置上作简谐振动,从而发出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简单的估算可以给出辐射频率...
运动方向改变小.只有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大角度的偏转,而绝大多数基本按直线方向前进,因此为了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或卢瑟福α验[1]。是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1]。是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试验过程: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元素钋(...
1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 ) A. 证明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 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 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D. 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 A. 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 证明了...
卢瑟福认为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一个很小的核中。1911年,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占据了绝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而在原子核的四周,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这很像一个行星系统(比如太阳系),所以这个模型又被称为“行星系统...
卢瑟福实验解析 一.卢瑟福实验: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
卢瑟福散射公式(Rutherford scattering formula)是1911年英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卢瑟福提出的,它是用来解释热核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模型,根据该公式,当重粒子(如α粒子)抵达质量集中的区域(原子核)时,其有几率发生Scattering过程,进而使得粒子的方向改变。为了验证卢瑟福散射公式,本实验采用重粒子(铯粒子),在特定的重粒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