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 [ biàn hé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biàn hé ] 春秋楚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
首先是卞和的名字: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发现和氏璧的人名叫卞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发现者名叫卞和,那么这块美玉为什么不叫卞氏璧而叫和氏璧呢? 原因很简单,早期文献里只提到“和氏”,没提到“卞和”,大概晚到汉朝,才有人把和氏说成卞和。前边讲过,汉朝人已经分不清姓和氏的区别了,或者说姓和氏已经合二为一了。
《朝天子·卞和》是元代薛昂夫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它通过卞和献璧、身遭不幸的故事,旁敲侧击地讽刺、揭露了忠奸不辨、滥施刑罚的封建统治者。作品原文 【中吕】朝天子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①。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②。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③。作品注释 ①“...
卞和,春秋末期楚国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以善相玉出名。(现叫赌石)楚厉王末年的一天,卞和坐在荆山上读书,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那石头表面上看,粗糙坚硬,与普通顽石一样。但卞和隐约看出,阳光下,有一道紫气从石中逸出。卞和凭他多年相玉的经验,断定石中包含着一块稀世美玉。卞和获得奇宝后,就把...
卞和才是中华民族之脊梁。这个以鲜血写就的故事,绝对无法从历史的夹缝中悄然流逝的。古代文坛被称为伯乐的,当以欧阳修为最,唐宋八大家中,五人同他相关,韩愈的《马说》道尽了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兴衰。但如卞和那样不顾性命的伯乐,于古于今我们还能找到吗?没有卞和,这玉璞终归如顽石之命,然而没有伯乐,千里马...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得到一块璞玉,满怀激情献给楚厉王,结果玉工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一生气,叫人砍了他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满怀激情去献玉,结果玉工仍说只是一块石头,于是武王又叫人砍了他的右脚。 - 老群主🇨🇳
卞和: biàn hé。卞和(生卒年不详),又作和氏,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楚山(今湖北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给予膑刑惩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
卞和简介卞和 卞和 中文名称: 卞和 又名: 一作和氏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