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姓卞名和,又名和氏,生于公元前768年,卒于公元前668年,是当时楚国名山荆山人氏。和氏璧的发现者。献玉经历 第一次献玉:卞和在荆山发现玉璞,献给楚厉王,但被玉匠鉴定为石头,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第二次献玉:楚武王继位后,卞和再次献玉,仍被认定为欺诈,失去右脚。...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
卞和 [ biàn hé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biàn hé ] 春秋楚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
卞和是位识宝专家,古代著名的“和氏璧”就是由他发现。在古城传说里面,卞和所识的宝,可并非只是珠宝翠玉。现在我们就来从头讲起。原来这卞和本是楚国民间的石匠,为人勤勉诚实。有一包孕着无比珍贵的美玉,觉得应该让它成为国家的财宝,于是就献给了楚王。楚王叫宫廷的玉匠来鉴别。谁知那 些不学无术、忌妒成...
卞和读音为 biàn,hé。意思是:卞和[ biàn hé ]⒈ 春秋楚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 拼音biàn hé 注音ㄅㄧㄢˋㄏㄜˊ 近音词、同音词卞和辨合抃贺辨核忭賀辨覈抃賀 ...
《朝天子·卞和》是元代薛昂夫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它通过卞和献璧、身遭不幸的故事,旁敲侧击地讽刺、揭露了忠奸不辨、滥施刑罚的封建统治者。作品原文 【中吕】朝天子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①。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②。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③。作品注释 ①“...
卞和 中文名称:卞和 又名:一作和氏 性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
卞和,春秋末期楚国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以善相玉出名。(现叫赌石)楚厉王末年的一天,卞和坐在荆山上读书,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那石头表面上看,粗糙坚硬,与普通顽石一样。但卞和隐约看出,阳光下,有一道紫气从石中逸出。卞和凭他多年相玉的经验,断定石中包含着一块稀世美玉。卞和获得奇宝后,就把...
根据《韩非子·和氏》的记载,卞和在楚山伐薪时偶然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然而,他却被两位国王误认为是骗子,遭受了膑刑的惩罚。但卞和并没有放弃,他回到荆山之下,痛哭流涕,终于得到了楚文王的赏识。经过雕琢,这块璞玉终于变成了著名的“和氏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卞和告诉使者:我不是为了失去双脚而悲伤,而是因为宝玉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反倒沦为欺君罪人而哭泣。文王感其言,命玉工打理璞石,果然得到稀世宝玉,遂取名为和氏璧。卞和的故事不合常理,在已断一足的情况下,他应该知道再次献宝具有极大的风险,宫廷玉工的鉴定水准让人无语,存在着白拿工资的嫌疑,仍然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