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 博陵是春秋时期的古地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六年 (前351),“晋伐我,至博陵。”博陵又名博关。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茌平区西博平镇西北三十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六年 (前351),“晋伐我,至博陵。”
陵,山,山头,大土山。乘,凌驾。超越,逾越。 博陵名字寓意怎么样 博,博本意是大。引申指丰富、宽广。又引申指广泛、普遍。 陵,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之义。 博陵名字寓意感觉敏锐、互助合作、记忆力强,也寓意机智敏捷,思维敏锐,成就非凡,令人仰慕。
历史地名> 博陵 ①又名博关。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博平镇西北三十里。《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齐威王六年 (前351),“晋伐我,至博陵”。即此。汉至唐为博平县治。 ②东汉桓帝父刘翼之陵。在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后汉书· 桓帝纪》: 本初元年 (146),追尊“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李贤注...
博陵崔氏应算唐王朝第一名门,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姓七望。“姓”是姓氏,“望”即郡望,是指某一地域范围的名门望族。所谓五姓七望,实际上说的是在七个郡中的五个豪门姓氏,其中李姓有两支: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崔氏有两支: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编纂本朝记载宗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期崔仲牟定居于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逐渐发展壮大,因安平县后属博陵郡,后世遂称“博陵安平人”(即博陵崔氏由来)。西汉昭帝时崔朝任侍御史,其子崔舒、孙崔篆世吏二千石,东汉时跻身名门,范晔评价“崔氏世有美才...
“博陵第”是元代瓷器的一种款识。这种款识是一种瓷质的粘贴在瓷器底部单边倭角状牌记,形似玉牌,有阴文,也有阳文。“博陵第”瓷仅品种和装饰工艺而言,除了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外,还有红绿彩、珐华彩等。 当博陵第元青花被发现后,仿冒品即大量出现。当今搜索中出现的大量照片,其中真的博陵第为数...
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成长为一流士族,是唐代为著名“五姓七望”之一,至中晚唐,被誉为“士族之冠”,博陵崔氏在唐代光宰相就有15人,著名的诗人有崔护。博陵崔氏源自今天的安平县,而定州又有博陵公园,博野、蠡县、饶阳等县历史上也有博陵的称谓?那么“博陵”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几个博陵...
博陵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博陵邑,汉代设置了博平县,隶属于东郡。到了唐代,博平县的归属有所变化,唐太宗贞观年间,博平县并入聊城县。然而,武则天天授年间,博陵又恢复了其独立设置。在今天的山东省茌平县,有一个名为博陵镇的地方,可以认为就是历史上博平县的所在地。
博陵地名的历史演变颇为丰富。早在东汉时期,博陵的范围可能包括现今的蠡县或博野。到了晋朝和北齐时期,其地理位置转移到了今天的安平。隋代时期,博陵的称呼可能指向现在的深县,而隋唐以后,这一地名则与今天的定州紧密相关。查阅《隋书·地理志》记载,临洮郡在开皇初年被废,至大业初年,州级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