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嬉戏,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急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孩子。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写物,...
说到底,词中又何必有婉约、豪放之分。有人曾说,豪放是气,婉约是情,气未必尽属男儿,情未必专属女儿,兼而有之,人生得完足矣。诚然如是。稼轩在“龙腾虎掷”的豪放词之外,又不乏深婉悱恻的情调,这首效仿易安的词作,如同雪中红梅,轻易便夺了世人眼球。上阕一开笔便是一幅分层设色的博山道雨后风景。天...
他一生主张抗金,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多次遭受贬谪,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其中的一首 02 词句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博...
《丑奴儿》是词牌名,而“书博山道中壁”则是这首词的题目,表明了词人在博山道中壁上题写此词的情景。辛弃疾在被弹劾去职后,闲居带湖,心情抑郁,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开篇,直接点明了词人年轻时对愁的无知与浅薄。这里的“愁”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对...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⑶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写傍晚大雨后的山光水色,反映了作者退居上饶后,寄情山林的心情。上片首写起云,次写骤雨,再次写放晴,是写夏天山村的天气变化;下片由放眼绿原而回归茅舍,写作者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全词风格恬淡清新,语言浅显明快,文字秀丽温婉,深似李清照词...
博山道中🔈 朝代:宋作者:赵蕃 春阴春晴往复佳,园花落去逢山花。 城中小驻欲十日,坐觉老眼孤芳华。 中团寺前惯休歇,故向博山寻曲折。 眼中奇处要使传,倚頼笔端真有舌。 翻译赏析繁体原文䪨律对照注音对照 收藏 做笔记 🐒 🔈 译文: 春天阴雨时,晴朗时,交替美好,园中花儿飘落,去迎接山间的花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