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词戏由南词发展而来。南词源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 “滩黄”。相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一位苏州商人带到福建,起初是南词演唱。建国后,文艺工作者将它与闽北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民间戏曲剧种。南平南词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然后根据...
南词戏,流行于南平地区,它是从滩簧小调发展来的。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南平时是以坐唱形式出现的,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其基本调,又因滩簧直接受苏州昆曲影响,保留有《泣颜回》、《耍孩子》、《一枝花》、...
5月24日下午,国家级非遗南平南词(南词戏)传习所揭牌仪式在双溪楼隆重举行。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王松雄,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陈成凯,南平市图书馆馆长刘忠旺,南平市博物馆馆长余鹏,南平市文化艺术馆(...
南词戏的流行范围涵盖南平、邵武、建瓯、建阳、沙县、将乐等多个地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江苏苏州地区,名为"滩黄"的曲艺形式。据说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一名苏州商人将其带入福建,最初是作为南词演唱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将它与闽北的民间艺术融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南平南...
南词戏,一种富有传统韵味的剧种,其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出猎回猎》、《昭君出塞》、《白蛇传》、《僧尼会》、《牡丹对药》、《西厢》以及《借衣劝友》等经典本戏和折戏。这些剧目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南词剧团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如7月6日晚,他们在福建...
南平南词戏入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推荐的19个折子戏入选,涉及12个地方剧种,入选数量仅次于安徽、山西(20个)。 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
南平南词戏非遗项目展举行 东南网6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10日,由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省戏剧家协会、省曲艺家协会、南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古韵新声”南平市传统戏剧南平南词戏非遗项目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展。展览在南词传统坐唱《天官赐福》中拉开序幕,南词传统折子戏、南词...
南词戏流行于南平、邵武、建瓯、建阳、沙县、将乐等市县,由南词坐唱发展而来。南平南词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为“八韵”,还有单弦、双弦、别弦、别调以及民歌小调等,也保留了一些昆曲常用的曲牌。表演程式大部分借鉴京剧等兄弟剧种,因而少有传统程式的束缚,适合编演现代戏。 2005年,南平南词戏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非...
南词,一种以坐唱形式呈现的曲艺,通常由三至十多人合作,他们边奏边唱,主要以昆曲戏文为内容,音乐旋律优美,旋律动人。为使其更为通俗易懂,南词逐渐将昆曲的长句改为七字句,以迎合城乡中下层听众的欣赏口味。南词戏中,一人主唱,旁有乐器手们伴奏,如扬琴、三弦等,表演形式富有互动。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