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剧,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主要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剧唱词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语,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
1、四大南戏指的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南戏是国内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国内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
南戏名词解释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以温州地区为中心发展而来,又称“戏文”或“传奇”。其艺术风格融合南曲音乐与多元演唱形式,剧本结构灵活,角色分工细致,对后世戏曲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展开: 起源与发展 南戏起源于北宋末年的浙...
宋杂剧和金院本虽然具备了基本的戏剧形态,但只保留下来一些名目,还未发现完整的剧本。我国最早有剧本保存下来的是宋元南戏。因此,有人认为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 南戏是东南沿海一带土生土长的民间戏剧,又叫“戏文”。一般都认为它首先是在温州一带产生的,因此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温州的别名)杂剧”。
宋元南戏,是指从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的传统戏曲艺术。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据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南戏信息 祝允明似看到...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百戏之祖”并非昆曲,昆曲源于昆山腔,而昆山腔只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并不能代表弋阳腔、海盐腔和余姚腔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年)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
元代南戏,元代中国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据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载,宋时,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等。发展历史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
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扮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衍变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