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TEV表面存在的抗吞噬信号(例如CD47)导致其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逃逸,导致这些免疫细胞无法摄取肿瘤抗原,进而影响对肿瘤的有效识别和攻击。 2024年9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丁显光团队在 Nature 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
2024年9月26日,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丁显光及新加坡国立大学David Tai Leong共同通讯在Nature Nanotechnology(IF=38)在线发表题为“Non-discriminating engineered masking of immuno-evasive ligands on tumour-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nhan...
导读:近期, 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丁显光教授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纳米斗篷封装共生细菌衍生细胞外囊泡(cBEV)疫苗,旨在有效抑制瘤内菌以及肿瘤生长。相关研究以“Programmed Nanocloak of C…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丁显光教授研究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了以“Biomimetic3D Recognition with 2D Flexible Nanoarchitectures for Ultrasensitive and VisualExtracellular Vesicle Detection”为题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封面(2022,25;94(42):14794-14800)。该团队利用二维柔性Fe3O4-MoS2纳米结构开发了一个...
基于此,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丁显光教授团队与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合作开发了一种细胞外囊泡(EV)生物活性墨水来调节炎症微环境,促进血管再生和创面愈合。该技术被称为便携式组织愈合生物活性墨水(PAINT),利用生物修复活性的EV和水凝胶前驱体,在混合后原位形成生物相容性EVM2-Gel墨水。与3D打印笔的进一步集成可使得EVM2-Gel...
无论您是真题演练、题库刷题,还是复习教材,一个VIP会员均可满足您的需求。 个人信息 姓名: 丁显光 性 別: 男 导师类型: 硕士生导师 技术职称: 电子邮箱: iamxgding@njupt.edu.cn 学术型硕士招生学科: (0809Z2)生物电子学 专业型硕士招生类别(领域): (085400)电子信息...
丁显光纳米囊泡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外囊泡/外泌体等脂质体化学与免疫治疗、细胞外囊泡/外泌体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与液体活检;基于无线生物电子学的可植入式器件与细胞外场调控技术。
近期,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教授、丁显光教授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纳米斗篷封装共生细菌衍生细胞外囊泡(cBEV)疫苗,旨在有效抑制瘤内菌以及肿瘤生长。相关研究以“Programmed Nanocloak of Commensal Bacteria-Derived Nanovesicles Amplify Strong Immunoreactivity against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tic Progression”为...
该研究在微流控芯片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EV)的可逆免疫信号封装,使用5-10纳米厚的羟基氧化铁薄膜掩蔽TEV上的CD47信号,调控免疫细胞对TEV的识别。 南京邮电大学汪联辉、丁显光团队在Nature 子刊 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Non-discriminating engineered masking of immuno-evasive ligand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