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他们借助“魔剪”CRISPR-Cas9工具精确敲除15个着丝粒和30个端粒,使染色体末端-末端连接(这一融合顺序是随机选择的),并避免影响邻近基因,只保留最后一条染色体中部的着丝粒以平衡染色体的两条臂。此外,19个端粒相关的长重复序列(>2kb)也被敲除了,...
为了创建只含有单一染色体的活酵母细胞,覃重军和他的同事们用 CRISPR-Cas9 技术来切割和融合结构端粒旁边的序列,从而将两条染色体融合在一起。端粒就是位于每条染色体顶端的重复序列。他们还移除了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从而确保融合产物只有一个着丝粒——因为具有多个着丝粒的染色体是不稳定的。在世界的另一...
1、单染色体多态:单染色体多态是因为基因中某项基因位点上发生突变而出现的,这类异常普遍存在,某种疾病的致病性往往是由几个多态基因位点一起发挥作用所致; 2、重排:重排是指某一染色体出现少数基因片段重复、丢失或换位的情况; 3、染色体易位:在受影响的染色体上,将基因片段从正常染色体上转移到另一个染色体上; 4...
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线型结构的多条染色体,比如人类、动植物、真菌、酵母菌;而原核生物通常只有一条环型的染色体,最典型的就是各种细菌。 酵母和细菌都是人类熟悉的微生物,为何差别却这么大?这引起了覃重军的好奇。 “单倍体酵母有16条染色体,我就想,能不能把它们简化一...
结果表明,人工创建的单染色体酵母的三维结构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换句话说,将酿酒酵母携带的16条天然染色体人工合成为具有功能的单条巨大染色体后获得的酿酒酵母,其染色体结构尽管发生了巨变,细胞生长却跟原来一模一样,功能也几乎都是一样的。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是人工造出了一个简约...
8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继2010年美国科学家创建世界上首个“人造生命”之后,中国科学家又让“人造生命”获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北京时间8月2日获国际...
2018 年 8 月,中国科学家在 Nature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自然界,真核生物都是多个染色体),一个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由此诞生。这一成果也被认为是继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随后,覃重军等人“工程化精准设计”了定制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的指导原则以及理性分析、实验设计、工程化推进的总体方案。2013年开始,酵母染色体的融合工作启动。15轮融合创建简约版酵母 一条完整的真核线型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用于染色体分离的着丝粒和两个用于保护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为实现2条染色体的融合,不仅仅需要将2...
唯一的一个中心粒最终故意的大致放在了单染色体的中间部位,目的是保持两个臂的平衡。染色体融合的顺序是...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内,覃重军团队成员在电子显微镜前观察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形态(7月31日摄)。▌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已问世,然后呢?人工智能的到来引起了人类的恐慌,强大的机器让人们担心终有一天我们将被机器统治,而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的问世或许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引起人们的忧虑。未来某一天,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