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舞(琼结久河卓舞),西藏自治区琼结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琼结久河卓舞是藏族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其起源于8世纪,舞蹈动作具有豪迈、大方的特点。琼结久河卓舞共分为12个舞段,每段都有不同的内容,其主要用两种形式来表现内容:一种是由阿热道白的形式...
班戈县岭卓于2013年被纳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卓舞蹈,创作者是西藏历史上对格萨尔研究最深的局·迷旁佳央嘉措(1846-1912),人称文殊菩萨的化身,是宁玛巴大师。其学识非常渊博,修持境界极高,是近代宁玛巴的典型代表。此舞蹈距今约有130年历史,最初
卓舞鼓手头戴圆帽,头发扎一根辫子,长袖衬衣和短袖马褂各一件,下穿多折式围裙,藏语叫“门热”,身背五彩哈达或绸带,腰一串狮嘴铃,左侧系扁形圆鼓,手持鹰毛鼓槌。 卓舞领队的服饰是头戴山羊皮做的白面具,穿长袖衬衣,短袖黑色马褂,大肥裤,藏语称“多鲁”,右手持五彩棒。 卓舞是一种集体群舞,表演者分领舞,藏...
卓舞 成语(Idiom):卓舞发音(Pronunciation):zhuó wǔ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出类人物舞姿高超、独特,形容表演技艺出众。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卓舞是由“卓”和“舞”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卓”意为高超、出众,“舞”意为舞蹈。卓舞形容人的舞姿高超、独特,表演技艺出众。使用场景(Usage ...
卓舞(斯马卓),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21年5月24日,卓舞(斯马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是Ⅲ-39。历史渊源 卓舞(斯马卓),相传,起源于山南桑耶寺的卓舞,公元915年桑耶村的人来到了斯玛占堆村,为讨生计,...
锅庄舞(玉树卓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到当下还保留着较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玉树卓舞...
久河卓舞,这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舞蹈,被誉为西藏的“腰鼓舞”,是民间用来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它不仅是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的瑰宝,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每逢重大节日,山南地区的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2008年2月,久河卓舞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关于...
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
“斯玛卓舞”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斯玛、占堆两村世代相传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今有1300多年历史。2023年4月,喜获第16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本期节目探寻斯玛卓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展现日喀则非遗的十足魅力。主编:高斌 坚参监制: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