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不连续复制的模型介绍 1978年Olivera提出了半不连续(semidiscontinuous)复制模型,也就是说前导链上的合成是连续的,只有后滞链上的合成才是半连续的。 已经弄清原来是由于细胞内都存在有dTTP和dUTP,而DNApolⅢ却并不能区分它们,因此也会将dUTP加入到DNA中,形成A·U对。那么在DNA中为什么没有U的存在呢?这...
如图为DNA分子半不连续复制模型:DNA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连续复制;另一条子链先形成短链片段(虚线所示),再将短链片段连接成新的子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了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即DNA复制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合成的,而另外一条子链是先合成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再连接形成较长D
1978年由Olivera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其特点在于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进行的,而后滞链的合成则是半连续的。这种独特的模式源于细胞内部的特殊条件。细胞内普遍存在dTTP和dUTP,然而DNApolⅢ却无法识别它们的差异,导致dUTP偶尔会误加入DNA,形成A·U配对。然而,为何DNA中并未观察到U的存在呢?这得益于...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在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了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即DNA复制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合成的,而另外一条子链是先合成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再连接形成较长DNA分子。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后来科学研究发现端粒的缩短可能与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密切相关。下图展示了某DNA部分片段...
11.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了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即DNA复制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合成的,而另外一条子链是先合成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再连接形成较长DNA分子(过程如图1)。并通过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让T4噬菌体在20℃时侵染大肠杆菌70 min后,将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在15s、30s...
锁定新情境:冈崎片段科学家冈崎提出了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即 DNA复制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合成的,而另外一条子链是先合成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再连接形成较长 DNA分子。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 A —蛋白质复合体,后来科学研究发现端粒的缩短可能与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密切相关。 如图展示了...
关于DNA复制过程中两条子链是如何延伸的,有科学家提出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其中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将由DNA连接酶连接。以下不是该模型确立所依据的证据的是() A.阻断DNA连接酶的活性,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中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 B.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苷混合,较短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