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讲十遍处,《披寻记》中解释,“遍处有十。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虚空及识。由此遍处所缘遍故,于胜解事生遍胜解,得遍处名。”由十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对前面解脱所生的胜解,再经过遍处的观察思维后,生起的遍处胜解,所以称为...
在佛教中,遍处观是修行者在修八解脱和八胜处后提升心念的一种方法。遍处的名称来源于对地、水、火、风、空、识等法界的观察,认为它们无间隙地周遍一切处。根据《大毗婆沙论》的解释,遍处得名的原因在于其无间性和广大性,即修行者在纯青等胜解作意中不掺杂杂念,且境相无边。《俱舍论》...
制伏之后,已得自在,随后就在八胜处的境界中,思维观察遍处。在遍处中随其所欲地思维观察,“而作胜解”,也就是十遍处。由这样的原因,所以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是这样的次第,有先有后,前能引后。八解脱在前,然后引出来八胜处,由八胜处又引出来十遍处,依次修行。“八色遍处善清净故,能引贤...
显扬四卷五页云:云遍处者:谓十遍处。广说如经。谓地遍处。一能解了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如是水火风遍,青黄赤白虚空识遍,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地遍处者:由色所依遍满故;彼能依色,亦遍满。由彼增长故。一能解了者:谓能证此观补特伽罗。上下及傍者:谓遍满诸方及四维故。无二者:离余诸界,及不杂显...
十遍处定,[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诗词原文 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
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染若净啥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已经达到了八胜处(即八种境界),接下来要继续修行到九次第定(即第九重定境),然后再重复十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心境变得纯净无染,就能够达到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这句话出自《大正藏》中的《华严经》,是佛陀传授给弟子们的...
十遍处观就是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遍一切处无有间隙。这是另一种依定起的观法,也是一种假想观。十遍处的前八遍处的特性和净解脱身作证一样,都是以无贪为体,依第四禅起观。空遍一切处即是空无边处定,识遍一切处即是识无边处定。
近行定的修持阶段 十..一、白遍 在诸遍之中,佛陀最为注重白遍,因此鼓励你从白遍开始学习十遍处。你应该照见一个在你前面的禅修者的全身白骨或只是头盖骨,取它的白色作为目标,然后在心中默念「白、白」。如此,它就会变得
整个的法界,遍是青、红等等。一切处,没有一点空隙的叫“遍处”。那就是说将整个法界观得随自心所欲,要观它赤就是赤,要观它青就是青,要观它是地就是地,要观它是水就是水,要把它全部空掉就空掉,全部是能观的识就全部是能观的识。共有十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