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兽灯是安徽南陵的地方民俗舞蹈。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 (tan)、犭孔(hou)、旱獭、四不象、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50余人。简介 演员扮《三国》...
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以“渔夫捕蚌”、“三丑会”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词方言浓厚,别具一格,由锣鼓唢呐伴奏,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一曲梅”等。 十兽灯从南陵广场出发巡游,途经党政大楼...
白泽 十兽灯中的“十兽”,指的是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或作“犭贪”)、犭孔(或作“犼”)、旱獭、四不像(麋鹿)、龙这十种神兽。这些神兽各具特色,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如麒麟象征祥瑞,黑虎表示仁义,白象代表温顺等。在十兽灯的表演中,这些神兽被巧妙地扎制成灯具,通过演员的舞动,展现出古朴雄浑、...
一、概况丫山“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在何湾镇丫山村丫木脚自然村世代相传,距今已有190余年。据《南陵县志》(风俗篇)记载:“报赛酬神,专演十兽灯,始于道光,盛行西乡”。“十兽灯”的形成,主要受龙、马灯影响,通过口传心授,不断完善,自成体系。“十兽灯”以地方戏剧...
队外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小城群众,队内是身着彩装,阔步前进的灯队演员。望去万人空巷的南陵县城,被一瞬的色彩与明暗击中,为滚烫的人情动容。南陵县首届传统民俗灯会,十兽灯是丫木脚独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封神榜十位神仙的坐骑为名,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以地方
"十兽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已有超过180年的历史。它以竹篾为骨架,外糊宣纸与彩色纸,上面精细绘制着各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饕餮纹饰。十兽灯的主体设计包括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犭孔、旱獭、四不象以及龙等十种形态各异的动物,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整个灯组的...
一度停演近十年的“十兽灯”再一次舞动山乡,成功实现了复排。“十兽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原始舞蹈的图腾和活化石。历经180余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如今,“十兽灯”表演从口传心授转变为集体传承,其技艺传承的各项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后续的弘扬和发展也将大步向前。(蔡凌昀、毛心如)
十兽灯的扎制工艺别具一格,艺人们凭借巧妙的绑扎技巧和精细的编织技艺,赋予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匠心独运。这种精湛的竹制品制作技艺,展示了民间艺人们高超的手艺,体现出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十兽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原始舞蹈的图腾和历史的见证,还融合了脸谱艺术、戏剧艺术...
#皖美好味道·芜湖名小吃##非遗# 【十兽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创于清道光年间,在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丫木脚自然村世代相传。“十兽灯”以地方戏剧服装、头饰、道具及戏剧人物脸谱为基调,以神话传说中的“十兽”为蓝本,以民间歌舞为依据,脸谱化妆独到,十兽灯具怪异,歌舞独特,在安徽乃至全国民间灯会中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