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 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 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具;七、锡杖;八、香炉;九、漉水囊;十、...
[名词解释] 十八物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
古代僧人随身十八物 十八物指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说: “菩萨行头陀时及 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是哪十八物呢?具体如下 —— 一、杨枝:又叫齿木,是用来清除口内臭气的木片。 二、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用来沐浴、洗涤。 三、三衣:指僧伽梨...
头陀十八物是什么?头陀十八物简介 「头陀十八物」,亦称「十八物」、「比丘十八物」,是指佛教僧侣在「头陀行」(梵语为dhūta)的苦修生活当中,随身携带的日常十八种物品,分别为杨柳枝、澡豆、三衣、水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十八物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佛学大词典 指大乘比丘游行诸方,托钵乞食时,身常携行之十八种物。原始佛教教团中,僧人所有物则仅有六种。十八物即:(一)杨枝,即齿木,乃除臭、助消化之具。 (二)澡豆,即用以洗净秽手之大豆、小豆。(三)三衣。(四)瓶,即盛装饮用水之容器。 (五)钵,...
比丘十八物 《梵网经》:“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一、杨枝 即齿木,为清除口内臭气之用的木片。 (...
《梵网经》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两翼”。 比丘十八物不仅是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而且在佛教中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 一、杨枝 杨枝又叫齿木。用来磨齿刮舌以清除口内污物之用的木片。《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佛言:“应嚼杨...
1. 菩萨戒经中提到,在菩萨修行头陀行,或远游他方时,应常携带十八种物品。2. 这些物品包括杨枝(用于拂拭)、澡豆(洗浴用粉)、三衣(袈裟)、水瓶、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石、绳床、经文、戒律、佛像以及菩萨像。3. 这些物品的携带体现了菩萨对修行纪律的严格遵守,以及对清净和简朴生活的追求...
按佛经所说,大乘比丘游行四方之时,随身携带的生活与修行必备物品则是十八种,称为“十八物”。《梵网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卷十下中载: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 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p134)经,律,佛像,菩萨形象。(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