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
十三行 [ shí sān xí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í sān xíng ] 法帖名。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
所以琼货亦称十三行货,此地也就被称为十三行。那么就此推测的结果而言,十三行的得名,是来源于琼州府的十三个州县在广州设立的十三个琼货栈,这也就是十三行的原始含义。后来由于粤海关设立,准许洋商进口洋货,由于十三行濒临江 边,便于卸货,清政府也就在这里设立洋行,这样,十三行也就变成了清代洋行的名称...
第一种结论认为当时广州西关是琼货的集散地,而清朝时期的琼州府东西广九百里,南北袤一千一百四十里,绵亘三千余里,有13个州,因此,十三行的得名来自于海南省的13个州。第二种说法确实与商行有关,十三行的商业交易比较集中,商人做交易,最离不开的一个道具就是算盘,而算盘刚好有13行,这个分分钟与钱财...
创立于康熙年间的广州十三行,与尚氏集团自然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不可言说。就像明末清初出卖大明而得到满清大力扶持的八大皇商一样,广州十三行的背后,也是淋漓的鲜血和叛徒们屠刀下的累累白骨。广州十三行不但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更有着征收关税的权力。本质上,广州十三行与元代的包税商人一样,虽然...
“天子南库”的广州十三行,在清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822年,广州西关附近太平门突发大火,大火7天不灭,波及住宅1.5万余户,商行11家。大火熔毁白银多达4000多万两,“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被焚毁的商行是广东十三行的一部分,这些商行手握特权,官商通吃,富甲一方,时人称为“天子南库”。上图_1822年的...
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没有专营外贸商行。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
其实,晚清时期,广州的十三行,来源是比较偶然的 十三行,在我们理解是十三的行业,或者行当。也有人认为,是十三个对外贸易公司,其实这个理解都不错,但实际上的十三行,说起来源,还是有点复杂的!晚清时期,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很广义的词语,其含义并非很简单,它具有多重的含义,它不但可以说是行商的代称,也...
次年,广东的粤海关正式成立,并在广州设立了洋货行,挑选“身家殷实之人,愿克洋货行者”作为行商,专司接待洋商,这便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在此后的100多年里,行商中诞生了好几位世界闻名的富商巨贾,却也有着不少破产、流放的失败者,他们一同见证着清朝对外贸易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