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很奇怪,于是叫来郭玉问其原因,郭玉回答:“医者,意也。”医者在治病时要凝神静气,如果被其他因素扰乱,就会影响治疗效果。后来这句话被无限引申,以后意思就逐渐变成了“医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甚至将“意”解释成《易经》的“易”,中国文化有好多东西就是这么败坏的。 早在北宋,苏轼对“医者意也”就有精辟...
“医者意也”是一句谚语,出自《后汉书·方术传》或《后汉书·郭玉传》(不同资料记载有差异),意思是说医学需要用心来领会、意会。东汉名医郭玉曾对皇帝解释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这里的“意”,是指专心一意,体察疾病,不受...
“医者意也,病者过也”,“过”字在字典解释为过分过错,超过一定范围和限度,有道理。 闻之“医者意也”,一病当前,先以意为运量后乃经之以法,纬之以方,《黄帝内经》所谓微妙在意是也。医孰无意?医者意也,如敌之将操舟之功。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 好学近乎智,力行...
“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陶隐居云:“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不可以旧方医疗”。药王孙思邈说:“夫医道之谓言,实为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理。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 现代往往叫着心理疗法。...
这一观点,《黄帝内经》就有明示。《灵枢经·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唐代大医孙思邈认为:“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百名“首都名中医”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所长王庆甫认为,“意”应有三:一是要居于仁,二是要合于道,三是要敢于出...
【成语】:医者意也 【拼音】: 【简拼】: 【解释】: 意:会意,想象。`16``1`古代中医治病,常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辨症施治,没有定法,往往只可意会,故云。语出《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后多引作〔医者意也〕。《旧唐书.方伎传.许胤宗》:“或谓曰:‘公医若...
作者认为医者,如要驾驭“医者意也”的理念,做到第一层次,则可以治病了;努力达到第二境界,已经臻于上乘,则可为名医了;至于达到第三境界,应该称得上大师级人物了,不下一番苦功是难以企及的。大家觉得有木有道理呢? 名医用意三境界 南京名医干祖望老先生曾说:“医者,意也”,这是中医最熟悉的口头禅,不少古今文献...
“医者意也”,意,说文解字:“意,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凭“心”而医是一种高明的境界。中医历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在古代医籍中屡有提及,直至当代仍为医家所称道。“意”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直觉体悟”,无逻辑、无意识的灵光一闪;第二种是取类比象,用类比的方式、...
在汉代,关于中医有两个定义,一个是在《汉书·艺文志》当中提到的“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还有一个是在《后汉书·郭玉传》里提到的“医者意也”。这是关于中医的两个非常著名的定义。 中医使生命长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皆生生之具”,这个和现代医学的很多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