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图》上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字样,因此被认为是荆浩真品,争议之处是画作的命名。元代画家柯九思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诗,诗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匡庐图》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但荆浩所表现的是不是庐山五老峰还真不好说,更大的可能是画他所熟悉的太行山。《匡庐图》是...
在中国水墨山水画的雏形时期,《匡庐图 》可以说是一幅无可替代的杰作。从其在具有装饰意味的笔墨表现上,还有一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的影子,但在山体质感和空间感的追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披麻皴,小斧劈,解索皴的普遍运用,是荆浩对山水画技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此图以中锋画山石,融隶入笔,略似解索;山头和暗处皴...
赏画|荆浩《匡庐图》 五代荆浩《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荆浩为五代·后梁(公元十世纪)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唐末至后梁画家。因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一生博雅好古,擅画山水,精...
《匡庐图》:五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匡庐图》。这幅绢本墨笔画传为荆浩所作,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一、荆浩与《匡庐图》的创作背景 荆浩,五代时期...
荆浩的《匡庐图》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北方山水画的里程碑。它开创了以崇山峻岭为特色的山水画风格,影响了后来的画家如关仝、李成和范宽等,形成了“全景式山水”的流派。你可以想象,荆浩就像是山水画界的“开路先锋”,带领着后辈们在山水的世界中开疆拓土。荆浩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画风在当时并不被所有人...
《匡庐图》是荆浩唯一存世真迹,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概要】 《匡庐图》描绘的是荆浩在太行山洪谷隐居时,住所及周围的自然景观。 采用全景式构图,以山水为主,树石、屋舍、舟楫、人物等为辅。画中,主峰高耸雄伟,群峰簇拥拱卫,云烟雾霭缭绕,水天连成一色,瀑布飞流直下,树木苍劲虬老,巨石嶙峋峭立,石...
山水画讲究可赏可游,《匡庐图》为全景式山水,气势磅礴。整幅画面由近及远,由下而上,从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把观者从“有人之境”带入“无人之境”。《匡庐图》五代时期,荆浩,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一层为近景。画面下端,一泓涧水,一叶扁舟,船夫撑篙正欲靠岸,...
《匡庐图》创作于这一历史背景下,描绘的是位于江西省的匡庐山。匡庐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秀丽的风景而闻名,成为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荆浩在这幅画中,运用精湛的技法,展现了匡庐山的壮丽与神韵,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二、《匡庐图》的艺术特色 1. 独特的构图 《匡庐图》的构图十分独特,...
《匡庐图》的出世,默默的向世人宣告:我,便是山。行旅只是在山前像蚁蝗般在自然的巨碑趺座下噤声爬行。太行山白龙潭瀑布,飞流直落,何等气势磅礴,不过也只是一条线而已。 五代荆浩《雪景山水图》 画中山上白雪覆盖,有些地方露出了山脊,山上的树若隐若现。该画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整幅画面画家以墨取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