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495年,即北魏孝文帝统治下的太和十九年,书法艺术界迎来了一场盛宴——龙门石窟中的“龙门二十品”石雕文字,正式开启了它们的雕刻之旅。这些石刻,堪称书法瑰宝,其诞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一次华丽绽放。1、探究其对中原民众性情与心理构造的微妙雕琢 鲜卑族的汉化举措,诸如采纳汉人姓氏及与汉人联姻,对中原汉人...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发动的迁都行动,正式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目的是实行汉化,是北魏实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这个行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魏政权。迁都原因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
在北魏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帝王,他们为稳固北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北魏孝文帝就是其中一位。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汉文名为元宏,生于公元467年10月13日,死于公元499年4月26日,他是当时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同时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属于少数民族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在他五岁的时候就...
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
田余庆先生曾总结十六国和北朝推动汉化的三位功臣,分别是前秦天王苻坚、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北周文帝宇文泰。这三位中孝文帝改革最全面、力度最大,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客观地讲,北魏的汉化改革其实是冯太后与孝文帝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冯太后做的基础的、深层次的、不易观察到的部分,这才让孝文帝独擅汉化改革之...
不过,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位类似彼得的改革家,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
李冲、于烈都上表称谢。经过对守旧派的打击,孝文帝迁都、汉化、民族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使北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孝文帝南伐 太和十一年(487),桓天生与雍、司二州诸蛮相互连接,据南阳故城,攻南齐舞阴(今河南沁阳西北),北魏遣骑兵一万多人助战,进至比阳(今河南沁阳西),被齐将戴僧静等打败。桓...
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夏末,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一支皇家仪仗队从北魏的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缓缓驶出,开启了一段将深刻影响中国千年历史的旅程。这支队伍领头的,是年仅27岁的孝文帝拓跋宏,他的背后,是一队或骑马或乘车的王公大臣,以及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北魏武士。虽然队伍中不时传来哀叹之声,人们...
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啥是千古第一痴情的皇帝?作者:赵心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又名元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后世评价为一代英主。为啥年仅三十余岁便在失意和苦闷中早逝了呢?笔者管见,英雄难过痴情关是个重要的原因!(一)按照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