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发动的迁都行动,正式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目的是实行汉化,是北魏实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这个行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魏政权。迁都原因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
在北魏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帝王,他们为稳固北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北魏孝文帝就是其中一位。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汉文名为元宏,生于公元467年10月13日,死于公元499年4月26日,他是当时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同时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属于少数民族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在他五岁的时候就...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凿的,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艺术成就极高,其中宾阳洞中原有的两幅浮雕《帝后礼佛图》更是艺术精品,是北魏风格的代表。其次孝文帝进行了用人方面的改革,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为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接着孝文...
北魏孝文帝(467—499)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即元宏,或作拓拔宏,北魏皇帝,公元471—499在位,鲜卑族,献文帝长子。皇兴五年(471)即位,改元延兴。时年幼,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次年立三长制。十四年,太后死,乃亲政。十七年,由平城迁都洛阳,此后几年中,大力推行汉化:禁止鲜卑语...
长陵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官庄村南,现存两个大型封土,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长110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比较大的一座,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陵墓,小一些的,是他的第三位皇后,文昭皇后高氏的陵墓。帝陵简介 魏孝文帝长陵,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800米处。
不过,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位类似彼得的改革家,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
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啥是千古第一痴情的皇帝?作者:赵心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又名元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后世评价为一代英主。为啥年仅三十余岁便在失意和苦闷中早逝了呢?笔者管见,英雄难过痴情关是个重要的原因!(一)按照婆婆...
北魏孝文帝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467—499)即元宏,或作拓拔宏,北魏皇帝,公元471—499在位,鲜卑族,献文帝长子。皇兴五年(471)即位,改元延兴。时年幼,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次年立三长制。十四年,太后死,乃亲政。十七年,由平城迁都洛阳,此后几年中,大力推行汉化:禁止鲜卑语...
1、迁都的提前准备从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年) 十月,孝文帝下诏营建新都起;至太和十九年( 公元495年) 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止。迁都结束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还不到30岁,尚存着几分年轻人的意气。后世的史家在研究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时,常认为他的迁都,离不开对已故冯太后的忌惮。▲北魏冯太后的影视...